1政府应给行业特色大学以政策资金支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迅速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这种以低端制造业支撑经济发展的模式已无法再持续下去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行业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政府要充分认识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的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该清楚虽然世界高水平大学多为综合性大学,但不是只有综合性大学才能成为世界高水平大学, 拥有多个一流学科的多科性大学也可以成为世界级大学。 因此,国家应给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型以应有的地位,在政策和资金上应向其倾斜,例如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它们建立和扩大优势特色学科群,使其目标定位明确精准、发展积极有序。政府应支持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成为不仅能服务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能引领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大学。
2主管部门应建立分类评价体系。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规模上无法与综合性高校相比,其学科门类相对狭窄,学科数量不多,若仅以规模数量论长短,对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显然是不公平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小而精,也有其优势和亮眼的地方,例如,同样一个学科,综合性大学可能只是一个系几十个人在办,但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是举全校之力围绕特色学科办学,师资更强、专业结构更丰富、产学研合作更深入、实验平台更完备。因此,不能再用同一把尺子考核所有不同类型的高校了。主管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构建层次明晰、类型多样、互为补充的多元高等教育体系,是满足教育多样化需求的必须,应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和多元的评价机制,鼓励各高校明确自身定位,潜心发展自身优势学科,避免和其他大学的同质化竞争,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发展空间。
3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自身应毫不动摇地坚持特色加拓展的发展道路。特色是行业高校生存之本,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与综合院校相比,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更应该突出自身的特色,切不可因盲目追求综合、规模而丧失特色和品牌。行业特色高校源于行业,与所在行业共同发展,其优势特色学科也是在服务行业中而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应坚持服务行业不动摇,在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通过服务彰显特色,发展特色。
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不仅要坚持特色,还要发展特色。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大趋势,另外,管理体制转型后,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不再只局限于服务行业而转为服务社会,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如果学科过于单一,就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积极拓宽学科专业覆盖面和服务面也是大势所趋。但在拓宽过程中不能贪大求全,不能零散化发展,也不能平均用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围绕原有特色优势学科进行建设,重点发展与特色学科形成互补和支撑的新兴学科,以特色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形成优势特色学科群。要分层推进,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要与企业共建学科平台,使新兴学科在服务行业中得到更快的发展。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多元化的培养方向。
4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应与行业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产学研合作本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优势,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合作各方特别是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的形式大于内容、师生实践能力弱化、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凸显,保持和发扬在长期办学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特色和优势,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巩固和提升其在行业乃至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必须。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应通过与兄弟高校协调、与科研院所协调的方式破解其优势学科单一、不能形成聚合力的难题,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应制定教师定期下企业培养实践能力和服务企业需求的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鼓励学校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不断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缩小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高校还要瞄准国家的战略需求,依托现有优势建设国内、国际前沿的学科,从依靠行业、服务行业到最终实现对行业的引领和超越,实现“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