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模式的构成要件分析
 
更新日期:2019-06-27   来源:教育导刊   浏览次数:17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采取两种彼此相互独立性很强的性教育计划,一种是唯禁欲的学校性教育计划,当中避免谈及与性行为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以科学

 
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采取两种彼此相互独立性很强的性教育计划,一种是唯禁欲的学校性教育计划,当中避免谈及与性行为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全面性教育计划,当中提及预防性疾病和怀孕的相关措施。纵观我国目前我国性教育的实践模式,主要融合美国的两种计划开展。性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依托稳固的模式架构,当中包括课程、教学策略、教学人员以及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地方资源和地方文化为基础在时间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发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性教育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性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与社会文化及教育文化相适应,这就要求所设置的性教育课程在现有的教育思维方式下能被接受。否则,即便课程设计再科学合理也会被教师和家长拒之门外。性教育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终身教育原则,虽然青春期的智力障碍人士关于性的行为问题尤其突出,但性教育不应该在度过青春期之后就结束,它必须是长期的,贯穿人的一生的。第二,综合教育原则,性教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考虑。第三,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年级和对象的不同制定递进的课程内容。第四,文化适应原则,性教育课程设计应考虑地方以及时代的文化特点,在文化的进程中性教育也要随之更新和变化,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二)性教育的课程内容
很多文献和出版的著作都有提及性教育的课程内容。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归纳发现,智力障碍青少年的课程内容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根据普通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编制课程,二是根据智力障碍青少年经验提炼的课程,三是根据需要开设的课程。李永昌等人(2011)将性教育分为4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生理成长、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安全防护;童淑华等人(2015)编制的《性教育课程方案》包含生理知识、怀孕与避孕、性传染病、性法理;Steinbock(1974) 等人的性教育课程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结合人类性行为一般规律和发育障碍的学习特质设计出面向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性教育课程。课程目标包括设计和管理项目以培养适当的性行为和帮助父母处理孩子性行为的能力。课程大纲包括六个主要主题,包括心理性发展与概览、态度考虑、制度与社区政策与实践、性教育与矫正、父母关怀等。
无论是何种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都可分为三方面,性知识、性态度及性行为,分別代表了认知层面、情意层面及技能层面的能力。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学生的性教育课程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际需要以及生活经验,编制具有参考价值的性教育教材,课程内容面向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和教学材料。
(三)性教育的教学策略
对智力障碍青少年开展性教育是一个内容广泛的课题,这当中包括促进知识、态度和技能。虽然有许多教育技术已经被证明对知识的传播是有效的,但是许多项目仍然难以提高态度和技能。
1.行为技能训练。Lunley 等人(1998)提出了一项为期5周的行为技能训练计划,其中包括指导、示范、演练预防技能,并反馈了角色扮演中出现的性侵案例[29]。介入显示性侵犯的预防技巧(说“不”,走开,并告诉一个工作人员)在角色扮演模拟性虐待后的情况训练,然而,在自然情境评估中,智力障碍人士并没有使用所有的技能,因为他们没有被告知他们正在接受测试,因此必须通过评估确定进一步的策略,首先通过受试者描述如何应对情境中的状态评估知识,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来评估技能,最后通过现场评估对性虐待预防技能泛化进行评估。
2.体验式学习法。由Leeds学习障碍护理小组编制的《学习障碍的儿童和青年的青春期和性行为》,是针对9-18岁的儿童和有严重学习障碍和智力障碍青少年的性教育课程,通过视觉和触觉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大限度地学习知识,包括舞蹈和运动,解剖娃娃、角色扮演和体验式学习,它可以用于个人和群体教学,学校和家庭中都是适用的。虽然该课程的对象并非针对智力障碍青少年,但当中提到的教学策略对智力障碍青少年的性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3.错误示范法。错误示范法是通过真人、视频、绘本及人偶等形式,向学生呈现施害者行为及其后果,以此预防学生成为施害者的一种教学方法。使用错误示范法时要注意真人示范的教学中施害者不能是学生,否则学生在模仿当中习得不良行为。
4.群体治疗策略。群体治疗策略是经过实证证明其有效性的一种干预手段,该策略是对传统的性教育技术进行补充。在国外,它是一种结合群体工作和团体心理治疗的一种主流模式,被用于提高性知识、态度和技能的目标。特教老师在执行该策略时要求具备心理临床经验并有心理学专业的相关资质证明,盲目操作,将是违背伦理操守的行为。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模式的构成要件分析

下一篇: 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模式的构成要件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