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就业价值取向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面对就业时,对就业的价值追求、定位、评估、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是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采取什么样的取舍,并做出就业的明确性选择。[2]入学伊始,学生的就业态度、目标以及价值判断十分模糊,随着年级的增加,各类课程的熏陶,以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见习、实习经验的累积,就业价值取向渐趋明晰,并最终形成找工作的选择。
(二)特点
1.就业期待高且目标功利化
高职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着面向城乡基层全科医生和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护理、药学和相关医学类技能型人才的双重使命。[3]根据问卷数据显示,学生就业期待主要表现在薪资待遇、个人发展空间、工作地域选择、工作环境及稳定性四方面。学生们对薪资待遇期望值高,并视为个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表现出较强的现实性诉求,判断标准物质化趋势明显。[4]将近一半学生期待的薪资待遇为5000+,但据笔者综合考察四川省内各等级医院的薪酬体系,毕业生入职初期,薪资待遇基本维持在2000左右,三级以上医疗机构规范化培训的学员补贴普遍在800-1500之间。对毕业后工作地点的选择,42%的学生着眼于成都及周边,其次是生源地的地级市,10.4%的学生期望去北上广深及东部沿海城市,目标选择更加城市化,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丰富的晋升机遇,更注重自我价值实现。
2.就业态度消极且主动意识薄弱
就业目标中,有58%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单位上班或者参加规范化培训,有26%的学生有继续学业深造的打算,同时还有部分学生有参军入伍、服务基层、考公务员等想法,但普遍存在职业前景不明、目标模糊、职业能力欠缺、感觉自己专业不对口、职业理想与现实差距大等心理;学生们对就业政策非常不熟悉,90%以上的学生对三级诊疗等国家近些年颁布的政策并不清楚,将近一半学生有基层服务的想法,但对具体措施,如服务期有多久、待遇如何、有哪些鼓励性条件并不清晰;在求职中认为自己无法及时获取有效就业信息、不知如何选择工作单位、无法把握面试机会,说明学生对国家医疗政策熟悉度不足,被动获取信息的现象较为明显。
3.就业思想准备不足且实践能力差
学生们普遍认为考取各种证书、学好专业课、参加见习实习等是实现稳定就业的途径,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思想上懒散、被动,行动中 “拖延症”等行为泛滥,考取各类资格证书被认为是既浪费钱又耽误休息时间的行为,专业理论课马马虎虎,专业实训课得过且过,专业见习中消极怠工,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一拖再拖,且认为就业还是很遥远的事情,享受当前,常与手机、游戏并肩为伍。此外,学生们又存在侥幸心理,既希望能够自由选择职业,又要求国家统分或者国家保底,更存在着“没有工作经验就没有工作”的不合理想法。
4.就业意志薄弱
90%以上的学生选择成都地区及生源地工作,而较少选择国际就业、北上广深等城市以及服务基层等,大部分学生表示因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感觉自身竞争力薄弱、自理能力差、饮食和生活等不习惯,认为自身知识能力储备不充足,自身专业能力欠缺等原因,就业信心严重不足,更觉得自己学校没什么名气,现代社会必须依赖“人脉关系”才能实现就业。通过座谈我们还发现,部分学生找工作受挫后,普遍存在消极心理,有些返回家乡随便找份工作,有些直接待在家中“啃老”,存在“慢就业”现象,缺乏持之以恒,遇到困难越挫越勇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