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质疑说,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展中,媒介的报道态度不稳定、出现了前后反转,即从最初的赞同推崇到后期的否定批评。针对此种质疑,业界给出的解释是“大部分媒体从业者对‘基因编辑’知之甚少,作为一个需要准入门槛来报道、采访的专业领域,很容易被看起来漂亮的‘新闻点’遮蔽。”这种说法似乎有把问题归结为“一时疏忽”的嫌疑。
笔者认为,从操作的层面来看,依照业界对“什么样的事件值得报道”的标准,对此事件的报道完全符合“依据新闻价值要素”对新闻素材进行选择的常规业务操作流程。无论是最初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被报道还是后续的各专业机构的发声,它们都以“符合新闻价值要素构成”的面貌出现在所有记者的视野里,即新闻价值构成的五要素,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首先,无论是率先报道的人民网深圳频道的记者,还是后续对公众质疑态度进行报道的记者,他们报道的行为与标准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实质变化,即都是依据“新闻价值要素”去判断“什么样的事件值得报道”。“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和“各专业权威机构的否定与批评”,这些在记者眼中都仅仅是新闻事实,它们都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要素的构成标准,这些事实彼此之间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与价值取向。
媒体受质疑的新闻态度的前后反转发生在三个界限不分明的主体之间:新闻报道中记者的个人价值取向、作为媒体价值取向表达途径的新闻评论、新闻报道中的相关方的价值取向,也即记者个体、作为主体的媒体、相关方。
第一阶段,人民网深圳频道率先以《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为题对事件进行报道,标题中新闻记者的价值倾向较为客观,相较之下,文中“(该成果)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的表述则明确表达了记者个体对此事件肯定的价值取向。从微博点赞来看,此时公众对基因技术持肯定态度,公众态度与记者个体表达的态度一致。
第二阶段,自媒体率先发声,直接改变了事件后续发展表现出的价值判。
第三阶段,质疑与否定成为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广大:其一,主流媒介发表相关评论文章,明确表达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批评态度;其二,相关部门发表不知情、与事无涉言论,相关行业专业机构发表否定与批评之声。主流媒体通过新闻评论表达价值取向,相关方的价值取向在这一阶段也明确化。
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作为新闻素材,记者对其进行客观报道,围绕该事件可能发生的价值取向与争议,本应该只发生在事件主导者(贺)与对事件持否定态度的相关社会主体之间。但在事件发生的初始阶段,由于第一条新闻报道体现出的“价值引导”,以及随后众媒体的本能转发,使新闻记者与其所代表的媒体群也“被认定为”“贺”的支持者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虽然人民网迅速撤消了其相关报道,但公众对“媒体价值标准”的质疑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