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初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1978年3月10日,邓小平同志在出席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发言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总是要表现它的优越性嘛。”这时在全国少数农村地区探索包产到户,有些同志指责包产到户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这迫使邓小平思考,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个根本问题。1980年4月12日,邓小平同志会见赞比亚总统肯尼思·戴维·卡翁达谈话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从与资本主义以及现实中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开幕词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同志会见参加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的日本委员会代表谈到,“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人士不是完全清醒的。”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向上去阐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同志出席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同志强调公有制和共同富裕这两条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同志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一年多时间,社会主义原则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提的发展和共同富裕,而没有提共有制。1988年5月25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米洛什·雅克什谈到,“社会主义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再次强调共同富裕的人民性问题。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志同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这时,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1992年2月28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终于给出了答案,“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充分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手段、特征和目标。这一概括不再以“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经典社会主义为本质特征,也区别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为本质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而是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从1978年到1992年,前后近14年的艰辛求索历程,近9次的重大理论探索,邓小平同志终于回答了“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同时,也重要地回答了“特色”问题。
(二)“三个代表”和“以人为本”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丰富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江泽民同志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2003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三个代表”和“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其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的特征愈加明显,“人民性”的特征愈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