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PPP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更新日期:2019-07-02   来源:中国农业会计   浏览次数:22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PPP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倪筱楠[倪筱楠,女,会计学博士,硕导,沈阳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李昂,女,沈阳大学硕士研究生,

 
PPP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倪筱楠[ 倪筱楠,女,会计学博士,硕导,沈阳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李昂,女,沈阳大学硕士研究生,辽宁省发改委科员,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李昂
本文章为辽宁省社科联课题:辽宁省化解政府性债务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9lslktyb-040)、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地方性债务风险生成、测度及化解研究(课题编号L17AGL013)、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课题:辽宁省解决政府性债务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8C004)、沈阳市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一带一路倡议下沈阳市PPP项目融资风险防范及政府引导研究(课题编号:17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环境遭到破坏以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屡见不鲜。国家对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很重视,相关文件的出台要求致力于农村环境治理中。本文对农村环境治理引入PPP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及PPP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阐述,努力优化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问题越来越频繁出现,农村生活环境受到污染以及生态遭到了破坏。农村环境治理设施相对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多渠道农村环境治理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建成。农村环境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2018年2月5日我国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此文件明确要求优化村民的居住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这关系到能否建成小康社会,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因此,致力于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符合国家要求,能够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要求,把PPP模式应用到农村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PPP模式和农村环境的界定
(一)PPP模式的界定
PPP模式指的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合作关系。公共部门通过招标选取经营能力强的企业对项目进行共同投资,项目的所有权归公共部门所有,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对项目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PPP模式减小了项目的整体风险,缓解了公共部门的压力。并且公共部门会授权私营部门进行管理,分摊公共部门的工作压力,提高PPP项目的运作效率。
(二)农村环境的界定
农村环境指的是以当地居民为核心,农村区域内的各种天然和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农村环境作为环境的分支,同样具备环境的所有属性,即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外部性,因此农村环境也是公共物品,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关乎到农民的利益。但是最近几年,农村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降低了居民生活质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力度,将PPP模式运用到农村治理中是非常必要的。
三、农村环境治理引入PPP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农村环境治理引入PPP模式的必要性
1、PPP模式是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有效手段
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面临着较大的财政压力,因为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和“重城市、轻农村”政策的深远影响,导致农村财政资金严重不足,财力薄弱的公共机构难以满足农村环境治理对基础设施的需求。PPP模式是一个新型的融资渠道,将社会资本引入农村环境治理中,充分利用闲散的社会资金,能够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遏制政府的举债数量。因此,PPP模式是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有效手段。
2、PPP模式是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引入PPP模式,可以发挥私营部门的优势,私营部门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娴熟的技术,有利于降低项目成本。公私合作项目运作程序顺畅,能够使得项目从设计、建造、运营、管理各个环节联合起来,提高环境治理的治理效率。并且私营部门对市场的灵敏度较高,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变化,能够避免政府单独进行环境治理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因此,PPP模式是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3、PPP模式是合理分担项目风险的有效方式
农村环境治理的PPP项目从立项到运营移交期间,会面临着各种风险。在PPP模式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承担风险,分享利益。在项目的招标和建设期间,私营机构利用经济技术、管理、人才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项目运营的风险。在项目的运营期间,私营机构经验丰富能够考虑到项目面临的风险,并对项目的风险收益进行合理评估,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因此,PPP模式是合理分担项目风险的有效方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PPP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 PPP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