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个体生命的珍贵与唯一。
在医学类的高校中,加强生命价值观的教育使十分重要的,因为医学院校“医德树人”中“救死扶伤”是其鲜明的特征。在医学生的培养中,除了解剖、病理等,是从身体了解生命之外,在思政课中对医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引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学医者的敬业,是要直接面对患者身体。如果一名患者把自己的生命交付于医生,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信任。所以,医学生对“敬业”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人生命价值的理解上。
(二)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线
“概论”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知识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学分最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龙头课程。以2018版“概论”课为例,在其教学设计中可以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主线。
在“概论”课的第一部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线是中国革命的人本主义,这既是毛泽东思想中中国革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毛泽东军事思想特征。毛泽东客观分析了中国革命特殊性,创造性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科学论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可依靠的阶级基础。这一部分,还要给学生特别指出的是,毛泽东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中“兵民”的认识,对中国革命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概论”课的第二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中“逐渐走出人的依赖而走向物的依赖阶段”为主线,这一部分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两个文明一起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都体现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为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创造着社会条件。
在“概论”课的第三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为主线,“人民主体”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是一致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十三五”期间民生八个方面:公共服务供给、脱贫、教育、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健康中国及人口,以及“五位一体”,这都有体现出人民主体的思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从毛泽东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到习总书记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三)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融合生命价值观教育
医学专业的临床、全科等学生,一般在大学五年级,都要到医院进行近一年的医院实习,在不同科室轮转,因此医学生的专业实践性较强,学以致用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必须与医学真实地工作相结合,体现“大医精诚”特征。比如,一次大的手术,直接关系着一个生命的生存还是死亡,“大医精诚”的“精”就体现在医生要把病人所有的情况都要考虑在内、不能有一丝马虎与侥幸,从而实现一次成功的救治。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他人生命价值完整性与连续性的上的。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要体现出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理解,例如参加庄严与肃穆的遗体捐献仪式,从而切身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与无常。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的药王山作为实践基地,医学生们参观药王孙思邈的“医方碑亭”后,对“大医精诚”中“诚”的理解上升,“诚”既是对自己医术的严格要求,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共享”,与社会上部分医生只顾自己利益的作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引领爱国主义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是一个公民具备的最基本的政治素养。通过医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参观,例如陕西扶眉战役纪念馆,医学生对着纪念碑庄重地三鞠躬,聆听战役历史讲解,每名学生在烈士陵园擦拭一位烈士墓碑,并献上菊花,记住烈士的生平事迹,等等带有仪式感的藉慰先烈方式,使大学生知道历史是需要一代代又一代人去承载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