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社会行为,不是设计师的自我表现。它是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受社会制约,并为社会服务的。因此,作为设计创作主体的设计师,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自觉地运用设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 设计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经济、技术、审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体。设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与人类的进步息息相关。
在当今的信息世界里,传播是实现信息分享,进行信息传递、交流与反馈的最有效渠道。人们希望获取有效信息,而信息是由人的各种感官接受的。“我们周遭的世界是以视觉为主要媒介,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仅是通过文字,更多的是通过视觉信息。” 视觉信息充斥在人们的生存环境,其传播方式具有直观性、易辨性、生动性、快捷性、广泛性等特点。视觉传达设计是以传播为目的,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向受众传达特定的信息,并且对受众产生影响。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功能就是信息传播。
视觉传达设计通过视觉元素或多元素的组合进行信息传播,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信息告知与发布的设计,是以传播为目标的,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向受众传达特定的信息,并且对受众产生影响的过程。当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已不仅是传统的广告、包装、书籍与企业形象设计等门类,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已经有了如影像、动画、展示以及网络条件下的交互设计等多种多样的门类形式。多门类视觉设计形式也为信息传达提供多样的条件。
1、视觉信息的直观性与广泛性
信息传播的载体是多样的,有文字、声音、影像、图片、触感物体或其他数据,人们通过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嘴巴(味觉)甚至皮肤(触觉)接受信息,但接受信息最有效的渠道与途径还是人的视觉。“从更广义的大众传播角度来看,有科研成果表明,在人类所有的感知信息中,视觉信息占83%以上。” 人们更乐于通过眼睛感知与接受信息。“纽约大学心理学专家吉米.布洛诺(Jerome Bruner)在实验中发现,人们能够记住10%听到的东西,30%读到的东西,但是却可以记住80%看到的东西。” 因此,视知觉是人类接受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如何利用人的视觉感官进行信息传播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语言文字是无法替代人眼观看时获得的感性经验,将信息用图像化的方式描绘出来是信息传播的最佳途径。
视觉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具有显著的直观性。人们通过眼睛以及个人的认知能力就可以直接接受欲了解的各种信息,并且,这种直观性还伴有较强的记忆特点。我们也许不能清晰记得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死去人数的准确数据,但关于这场地震触目惊心的画面仍时时萦绕在人们的记忆中。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读图时代”。视觉接收信息的广泛性使人们更加重视视觉设计。传统的平面媒体通过扩展大量的图片吸引读者,影视、网络甚至自媒体中也充斥交错的视觉信息。大量的图片包含了多维度、多时空、多层次的信息要素,涉及到人类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人的视觉可以从容地、有序地、分层次地接受来自各方面广泛的视觉信息。我们可以在早餐时关注电视新闻、翻看手机朋友圈的各种信息,在上班路上浏览着路牌广告、地铁广告等,走进办公室可以阅览各种报纸、杂志然后打开电脑进行互联网的信息下载与交换……。如此种种,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丰富而多维度的信息空间中。
当然,视觉信息也是有价值分区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我们必须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建立起信息存储与处理机制。
2、视觉传达设计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视觉传播的历史经过了三次重大变革。一是以复制技术为条件的视觉传播(摄影、印刷);二是以从静态到动态的媒介变化;三是以数字时代的虚拟视觉效果(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方式)。视觉传播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创造视觉信息分享视觉信息的历史。“人们不仅乐于以视觉获取信息,同时还充满了对视觉信息分享与转述的渴望,视觉信息的这种共享特性,使得信息传播的发展非常活跃。”
人类从文字、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印刷材料与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图片广泛应用于招贴广告,映像技术大大拓展了视觉设计领域,特别是在80年代电脑辅助设计技术(CAD)开始在世界普及,新的设计技术革命蔚然兴起,极大地改变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与方式,开创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纪元。目前,视觉传达设计已经以单项信息传达向双向(甚至多向)交互式信息传达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手段更加丰富,视觉传达设计的方式更加多样。
当今视觉传达的媒介不仅有传统的静态形式,还有基于互联网的动态形式,甚至于跨维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