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民俗文化词英译策略
 
更新日期:2019-07-03   来源:教育探索   浏览次数:21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结合弗米尔的功能目的论,在处理具有中国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方言词汇、俗语、谚语时,我们可以根据译本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民俗文

 
结合弗米尔的功能目的论,在处理具有中国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方言词汇、俗语、谚语时,我们可以根据译本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民俗文化词的翻译,应当最大可能地传达民俗文化本身的内涵,并且尽可能地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译者在翻译中,应不断在传递文化内涵和译入语读者接受力两者之间尽可能的平衡和协调。无论选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能很好地服务于翻译的目的,那么它就可以称之为合理的翻译。笔者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主要对《文集》中的民俗文化词进行音译/音译加释义(transliteration and paraphrasing)的翻译方法。
(一)音译/音译加释义(transliteration and paraphrasing)
在翻译一些具有浓郁的方言特色词汇时,如果遇到了“词汇空缺”的情况,为了能够保留地域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最初所要表达的意义,译者可以相应地采取音译或音译加释义的翻译方法。请看以下例子:
(1)“我们知道她不大爱吃辣椒;但那年月,无辣椒,也就无菜;我们只好把‘牤海椒’摆了上来。殊不知老人家吃了之后,竟要求看一看‘牤海椒’结在什么树上......
译文:We knew that grandmother did not like spicy food. While “no pepper no food” is a daily routine at that time, we prepared the Manghaichiao—chilies stuffed with glutinous rice flour (a kind of local food in Guizhou) at table. To our surprise, after tasting the Manghaichiao, grandmother wanted to look at what kind of tree would grow such fantastic food.
原文“牤海椒”中的“海椒”是西南地区人民对于辣椒的一种称谓,而“牤”却是贵州土著仡佬人的方言,实际上是“喂”、“塞”的含义。“牤海椒”是贵州当地人喜爱的一种传统菜。其做法为将红辣椒剪开,塞入糯米粉,放进密封的坛子里后,再倒扣坛子,使辣椒发酵一个月。发酵好的“牤海椒”,可蒸熟或加油翻炒食用,味道酸辣可口。原文中第一次“牤海椒”时,采用了音译加释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不但保留了贵州方言特色,突出当地民俗方言的趣味性,在后面增加对“牤海椒”的解释又可以进一步让外国读者更加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达到传播民俗文化的目的。
(2)“但道真中坪山里一片原始林区有一片野茶,方圆几百亩,当地老百姓叫这片茶林‘天茶’,却实在令人称奇”。
译文:However, in the Zhongping mountain of Daozhen, there is a stretch of tea in the primeval forest reaching to hundreds of mu. And locals called the tea forest as Tian tea (Tian means “heaven”, implying a respect for plants).
原文中提到的“天茶”是贵州省道真县老百姓对当地茶林的一种称谓,而“天茶”实则是指大叶茶(茶叶中的一种),之所以称为“天茶”,是因为人们对于大叶茶这种特殊乔木的拜物情节。译者采用音译加释义的方法将“天茶”翻译为“Tian tea”,并在后面添加注释来增进读者对“天茶”这一概念的理解。
(3)“于是乎,我们跟《遵义日报》十天半月的,要坐在一起讨论‘夜郎文化’......” 
译文:Accordingly, working in Zunyi Daily for a long time, we need get together to discuss Yelang culture (a key part of cultures of Guizhou province derived from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260BC-221BC)…
原文中提到的“夜郎文化”是贵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当代贵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头,也是夜郎时期的各民族及其尔后居住在夜郎故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造诣。为了能够保留“夜郎文化”这一称谓的独特性,又能够让目的语读者深刻地理解“夜郎文化”的含义,译文将“夜郎”一词处理为韦氏拼音Yelang,并在后面附上相应的注释来解释“夜郎文化”这一个文化概念。
(4)“务川仡佬人拜大树为‘保爷’,本来有一种植物崇拜情结” 。
译文:Gelao people of Wuchuan take huge trees as Baoye——a saint who can give divine protection , conveying their worship complex of plants.
“拜保爷”是土家族人众多民风民俗之一。每当谁家小孩久病不愈,土家族人就会找个保爷来护佑他。而保爷又叫做"干爷"或者"干爹"。译者在这里采用了音译的方式将“保爷”直接翻译为“Baoye”,同时采用破折号来进一步解释“保爷”是能给人们提供庇佑的神。既保留了原文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又传递了原文意思。
像这样的具有贵州少数民族等地方民俗特色的饮食、植物、人名、地名等民俗事物和方言,《文集》中还有很多,如“和尚头”果实、 “罐罐茶”、“迎红桥”、“包谷”等。这一类词,笔者认为,在英译过程中采用音译加恰当的解释的翻译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中的民俗特色,同时也考虑了英语读者的接受力,以达到中国西南地区文化传播的目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民俗文化词英译策略

下一篇: 民俗文化词英译策略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