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入声消失的大致过程
 
更新日期:2019-07-05   来源:中国语文   浏览次数:112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入声的消失是汉语语音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也是汉语历史演变的总趋势,从地域上讲,汉语北方方言的入声已经基本消失,而南方的大多数方言仍然保留着古代

 
入声的消失是汉语语音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也是汉语历史演变的总趋势,从地域上讲,汉语北方方言的入声已经基本消失, 而南方的大多数方言仍然保留着古代的入声,关于入声的消失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入声开始变化的年代,二是变化的条件和变化的过程。古入声演变为舒声需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入声韵尾消失、调值变为舒声调值,二是古入声字在舒声调类中的再分配。前一种变化是入声消失的前提,后一种变化从演变的结果可以看到它的情况。
(一)从北方官话方言看入声的消失
入声是从什么时候消失的,语言学界最公认的观点认为,入声在北宋时期合并为喉塞音,最终消失于南宋时期。  元朝初年的韵书《中原音韵》记载,宋末元初的北方官话已经没有了入声。不过,明朝取代元朝以后,制定了《洪武正韵》,用入声尚存的江淮官话作为明朝官方语言。明朝官话的入声并非来自于恢复唐宋发音,而已用一种保留入声的方言作为新的官方语言。《洪武正韵》把韵分成平、上、去三声各二十二部,入声十部,共七十六部。入声十部分别是屋(quk)、质(cjit)、曷(hat)、辖(hrat)、屑(set)、药(yak)、陌(mrak)、缉(chip)、合(kop)、叶(yiëp)。
那么,北方汉语的入声是如何消失的呢?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语言现象,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入声就已经出现了合并的现象。而入声的进一步合并和消失大约出现唐末五代时期。唐未诗人胡曾(840年出生)就有诗《戏妻族语不正》记录了这一语言现象:
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
按照上海复旦大学严实先生的中古汉语(切韵)拟音,中古汉语的“十”读为“zjip",“石”读为“zjek",说明在中古时期“石“十”二字是不同音的,而胡曾的妻族的“石“十发音合流正说明在当时的口语中已经出现了入声韵合并的现象。在切韵音中,入声韵字总是和阳声韵字相配。而到了北宋邵雍《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记录的北宋初汴梁音中的入声字,部分和阴声韵字相配,因此有学者推测,此时入声-t尾和-k尾的入声字已经继续合流,变为-?尾。到了元周德清撰《中原音韵》中,北曲使用的北方方言或者是官话(以元大都话为代表)已经形成了平(分阴阳)上去三声的格局,入声韵已经完全消失,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中。而清代时期写的含有大量满文字母拼写北京话读音的汉字的《御制增订清文鉴》一书中(乾隆年),更是没有记载入声的存在。因此,至宋末到元初,官话方言就完全告别了入声,但至今在个别的官话区的(如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个别方言中还保留着部分入声的-?尾。入声是从什么时候消失的,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王力先生认为是从金元时期受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语言影响开始消失的。不过,明朝取代元朝以后,制定了《洪武正韵》以恢复中原雅音,特别是恢复了入声,把韵分成平、上、去三声各二十二部,入声十部,共七十六部。也就是说,明朝的普通话还是有入声的。但是,随着清军入关,受到满族方言的影响,入声又逐渐消失。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自此入声就在普通话中销声匿迹了。
(二)入声消失的文献记载和有关的研究成果
关于中古入声何时派入三声、何时完成,张玉来先生认为《中原音韵》的入声已失去塞音尾,但独成调类;元、明初北方官话口语中还有入声,但个别方言已经消失,分派至三声了
周祖谟先生在对 《皇极经世书·声音倡和图》以 及相关语料进行研究后认为,邵雍有入配阴声韵的 情况,反映了语音的变化,所以宋代汴洛音中,入声 的韵尾 t、k 已经失落,而 p 还存在。596-603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云:“经典释文,如熊安生辈,本河朔人,反切多用北人音;如‘璧有肉好’肉音揉者,北人音也。‘金作赎刑’,赎音树者,亦北人音也。至今河朔 人谓肉为揉,谓赎为树。”659 肉、赎浊入声字读去 声,这一现象说明了入声韵尾的消失和调类的合并。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对入声的描写引起了人们的争论,有人认为《中原音韵》时代已经没有了入声,有人认为入声还存在。金有景先生的看法,笔者认为值得借鉴。他认为《中原音韵》的入声是由促 声向舒声的过渡状态:声调已由短促调变为舒声调,调值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相同,而韵尾则都带喉 塞音尾,与舒声还有差异。笔者在调查石家庄方言 的过程中,也发现在现有入声的方言点,部分清入字 虽有喉塞尾,但在调值上与舒声字几乎分辨不出差 异,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看法。
入声的消失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经历了一个 长期的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由入声→p、 t 、k 尾 失 落 ( 宋 ) → 保 留 喉 塞 尾 ( 宋 ) → 浊 入 归 阳 平(宋元之间)→次浊入归入舒声、清入独成一类(元) →并入舒声(元以后)这样一个过程。全浊 入声变舒声当在平声依声母的清浊发生送气和不送气分化之后,次浊入声变去声当在阴去、阳去 合并之前,清入声的演变是最后进行的,先经历了一个独立调类的阶段,然后归入舒声。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入声消失的大致过程

下一篇: 入声消失的大致过程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