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对传统琵琶乐曲中“文曲”与“武曲”的探析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四川戏剧   浏览次数:46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对传统琵琶乐曲中文曲与武曲的探析摘要:文曲与武曲是琵琶演奏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类型,二者在风格和演奏技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文

 

对传统琵琶乐曲中“文曲”与“武曲”的探析


摘  要:“文曲”与“武曲”是琵琶演奏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类型,二者在风格和演奏技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文曲”与“武曲”历来又是琵琶演奏者长期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简要阐述和解析了我国古代(隋唐时期)乐界对琵琶乐曲的认识,从风格和技巧上深入探讨了“文曲”与“武曲”,以达到提高认识,指导我们的琵琶演奏向着深层次、理性化方向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文曲;武曲;风格;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朱黎光,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作曲与声乐        的教学与研究。

一、我国古代对琵琶演奏的认识及“文曲”、“武曲”的分类

“琵琶”是我国流行甚广的弹拨乐器,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传统琵琶曲中分类依据的不同,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根据乐曲的速度特点而分为慢板乐曲、快板乐曲;根据乐曲的结构特点而分为琵琶小曲、琵琶套曲,而文曲与武曲则是根据乐曲格调和情绪及表现手法的不同特点去划分的。

在中国传统琵琶乐曲中,文曲、武曲的由来相当久远。隋唐时期,琵琶盛行于宫廷、市井,无论是宫中行事,或者是民间习俗,都有琵琶相伴。此时,虽无文曲、武曲正式的称谓,但从古代诗人之吟咏中便可体味各具文、武之不同的格调。如:“霜刀破竹无残节”、“断弦砉騞层冰裂”、“千悲万恨四五弦,弦中甲马声骈阗”,似当具武曲的气势。又如:“四弦千遍语,一曲力重情”、“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则表现文曲之深情。元代,出现了像《海青拿天鹅》这样的武曲,诗人杨允孚深受感动而留下了著名的赞叹诗句:“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明清以后,琵琶丰富多样演奏指法的出现,乐谱的刊行,艺术流派的形成,为文曲、武曲两种不同特点演奏方式的划分奠定了基础。19世纪以后,南派琵琶在江浙一带兴起,逐渐形成了主要以地域为界定的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上海派等近代琵琶演奏流派。它们对文曲、武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在历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传统琵琶的文曲、武曲逐渐完善。##end##

二、从作品风格和演奏技巧上审视“文曲”

琵琶文曲,指的是以抒情优美、简朴动人的旋律,深刻表达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生动展示令人向往的意境的乐曲。如《陈隋》《浔阳月夜》《月儿高》《塞上曲》《飞花点翠》《虚籁》等。

(一)琵琶文曲的抒情性和写意性

    琵琶文曲从整体来看在乐曲格调上的特点是抒情性和写意性。抒情性,就是着力于内心思想感情的深入挖掘和表达;写意性,就是善于用概括性的手法展现深邃的意境,使人身临其境地融化于音乐的艺术境界之中。在传统琵琶文曲中,有些乐曲偏重于景色的描绘,如《浔阳月夜》、《飞花点翠》等;有些乐曲以人物内心感情的表达为主,如《塞上曲》等;也有情景交融既写景也写人的内心感受的,如《陈隋》等。理解这些乐曲进行时,乐曲标题固然是一个重要依据,但是不能仅限于乐曲标题的狭小范围,而应当从宏观着眼,扩大到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背景、环境、气氛、格调以至精神面貌。如《塞上曲》,如果只从各段小标题看,好像是在描绘王昭君于历史情节演变中不同阶段的苦闷、怨恨、悲切忧伤、思念等思想感情,因此,有些琵琶演奏家刻意雕琢王昭君的如泣如诉的哀怨之情,全曲演奏得轻柔婉转。但是,如果进一步挖掘该乐曲的内涵,还应表现女主人公时而抑郁、时而开朗的内心世界,以及哀怨中有激愤、忧伤中有思念的复杂感情,体现一种格调更高的情操。

(二)从琵琶曲《陈隋》来审视文曲的风格和演奏技巧

    琵琶文曲在演奏技巧上,常用推、拉、吟、揉、擞、打、带、轮指、泛音等技法,并将虚音与实音作恰切的配合。如《陈隋》就是充分发挥了琵琶文曲的演奏特点,巧妙地运用推、拉、吟、揉、打、带等技法,使整个乐曲呈现出一种空旷、宁静、哀愁的气氛,以悲切凄婉的旋律抒发了在封建社会被深锁后宫的少女在萧瑟的秋夜触景生情,生发出一种对生命的感慨。她们感叹红颜已逝,岁月无情,失去自由的悲苦心情。整个乐曲用75度角度柔和的慢弹挑技法来作为音色的基点。此乐曲需要做到3个统一:左右手做到虚实统一,里外弦过弦做到音色统一,乐曲的意境上做到空实的统一。引子部分,一段二分之一处的弹挑,把人引入了悲凉的场景当中。引子着重于3弦和4弦上的演奏,表现出空旷的意境。右手按音需要带有一定的压力,这样就使余音共鸣变大。最后在尾音上做了一个泛音的揉弦,把人们的思绪缓缓地带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乐曲也随着情感的变化进入第一乐段。第一乐段大量运用了表现文曲特色的打、带、吟、揉等指法,丰富而变化的左手技巧,展示了主人公独自诉说内心的一种惆怅。随后左手打、带做旋律,右手大指指肉贴在四弦上,在24品的地方,无名指做模仿木鱼的敲击声。用敲击声做音乐背景,有景有情,两者同时进行,更形象地刻画出宫廷妇女孤独、凄凉、悲伤的心情。整个氛围顿时增添了几丝凉意,带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回味。最后一处由弱渐强的单弹音作为一种保持音的效果,更加突出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涌动。第二乐段和第三乐段使用了同样的音乐主题,但音区有所不同。第二乐段是在二弦上,第三乐段则在四弦上。第二乐段主题线条起伏不大,在推、拉弦技巧的基础上,加入了左手滑音的技巧,模仿古琴古朴的韵味。在二弦长轮时,音乐表现出缠绵且又枯涩的感觉。在主题陈述了之后,第三乐段音乐逐渐成开放式的状态,运用了八分音符,一挑一轮,声音一静一动,一明一暗的对比,表现出主人公回想起宫廷生活中优美的舞蹈场面。音乐在这时表现出轻盈、活泼的形象。但随着节奏的渐慢处理,音乐很快又恢复平稳。第四乐段是全乐曲的高潮段落,采用了引子的部分素材进行发展,运用八度、泛音、左手的打带与右手勾打。演奏低音区旋律时,速度和音符逐渐变化,与前段作鲜明对比,表现主人公复杂、凌乱的心情。最后,由左手拍打四根弦进入尾声部分。尾声以滚双弦,划三弦做音乐背景,衬托左手带起的具有伤感性的旋律主调,寓意着主人公美好年华流逝,表现出主人公对生命的惋惜和无奈。

另外,演奏中的音色及神韵变化也十分重要,如利用右手指法过弦的角度、力度及过弦工具的不同(用甲或用肉),使音色产生变化;利用不同的弹弦点,产生不同音色对比:弹在近复手处(系弦处)音色较刚硬,弹在远离复手处音色较轻柔。演奏中,常通过弹弦点的变化来求得音色、音量的变化,以适应琵琶文曲细腻感情表达的需要。林石城先生指出:琵琶文曲的“左右手指法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多变性的力度控制与音色控制,常为表现乐曲内在情感的最好手段。”

  

三、从作品风格和演奏技巧上审视“武曲”

   

琵琶武曲,指的是用形象鲜明的音乐语言来表现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气势较宏伟、结构比较庞大的乐曲,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汉将军令》《满将军令》、《狼牙山五壮士》等。

(一)琵琶武曲的叙事性和写实性

    琵琶武曲在乐曲格调上的特点是叙事性和写实性。叙事性,就是武曲往往采用类似章回小说或戏剧分幕分场连续叙述的手法来表现某些故事情节。写实性,就是武曲重于状物,常以绘影绘声、有起有落的手法,来演叙戏剧性的内容,如《狼牙山五壮士》《十面埋伏》等。这些乐曲在刻画形象上有声有色,绘形绘影,起落分明,常给人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然而,近代琵琶演奏家如卫仲乐先生等人有“武曲文弹”之说,认为武曲虽需相当高的技巧来铺叙情节内容,但切不可忽略乐曲内容刻画所必须之表“情”。“文弹”就是为了纠正武曲演奏中重技巧轻表现、重状物轻神情的偏向而提出来的。其宗旨是武曲的演奏必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正如卫仲乐先生指出的:“武曲文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其中的“武”。但这个“武”,决不是表面的,而是要靠更深刻的内在功力和在演奏技术上的用之得法。弹奏武曲,不是比力气大、声音响,使人听后烦躁厌恶,要讲究含蓄、动听。“武曲文弹”这一手法,如能理解和运用,不但丝毫不会削弱武曲的表现力,相反更可以突出怒目金刚、威武雄壮、气魄宏大、刚劲有力的雄浑气势。同时出音也能刚柔相济,虚实结合,粗中有细,细中有劲,加深对乐曲的内在表现,使整个乐曲雄健动听,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二)从现代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来审视武曲的风格和演奏技巧

    琵琶武曲常用的演奏技法是扫弦、快夹扫、煞音、绞弦、推并双弦、拍、提、满轮等。如《狼牙山五壮士》,乐曲以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真实故事为背景,描述了五位八路军战士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最后奋身跳下悬崖的悲壮场面。乐曲采用了鲜明而又对立的两个音乐主题,利用交织冲突的手法,在继承传统技法和借鉴西洋作曲技巧的基础上,抒发了人们对死难英雄的深切哀悼。乐曲在引子气势磅礴、低沉悲壮的号角声中开始,预示着一场悲剧性的惨烈的战斗即将来临。琵琶用坚定有力的扫拂轮给予支撑,多层次的模进回旋,犹如号角在山谷中回荡,强烈地渲染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壮肃穆的气氛。接着,第一乐段在号召性的号角声之后,出现了进行曲风的新四军军歌片段的主题呈示,并以宽广、豪迈的广板音调加以强调,努力塑造了出没于山高林密的太行山区顽强打击日寇的抗日战士的英雄形象。第二乐段以机械的附点节奏与生硬音色组合的短促音调刻画日寇狰狞凶残的面目。在呈示了这两个主题之后,乐曲进入了第三乐段,此段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弦、频繁的模进转调、三连音的节奏音型,通过敌我主题的交织、冲突等表现战斗的残酷与激烈。琵琶弹奏上则调动一切传统武曲的手法,如扫拂、夹扫、满轮等,甚至开创了大指按音、和弦按指法等一系列新的手法。其丰满的音响织体突破了传统武曲的模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激烈的战争过后,令人窒息的停顿后,从项把位开始进行模进,音乐越来越急促,由下行音阶做长轮表现五位壮士跳崖的情景,这时音乐达到了高潮,留下的画面是极其悲壮而惨烈的。第四乐段,琵琶在最低音区上用弱进的摇指奏出了缓慢沉痛的曲调,“壮土一去不复返”,表现了人们对五壮士的沉痛悼念。紧接着第五乐段在新的明亮的大调色彩调性上,在高把位用长轮奏出较为明亮的音色和流动的充满深情的歌唱性旋律。然后是带有连音性质的三个层次的推动,表现了前赴后继,继承先烈遗志的决心。进入尾声,转为用扫拂轮滚手法奏出波澜壮阔的颂歌,宽广、庄严而雄伟。最后,琵琶运用强烈的扫弦与满轮把音乐推向震撼人心的高潮,结束全曲。

(三)我国著名琵琶大师对“武曲”演奏技巧运用的描述   

   琵琶大师林石城先生指出,琵琶武曲“常用旋律变奏结合不同指法的不同效果来叙演各个不同的情节内容。”这里指的是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来恰当地运用各种不同指法,以获取不同效果。与此同时,即使是同一指法,也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变化运用。如《十面埋伏》的“重围”,是战场上的一片综合之声,在工尺谱上只记一个“合”字,并注在四条弦上作扫和轮。林石城先生却在演奏时作有多种变化,即先用音量较弱的夹扫空四弦指法,次用音量较强的滚四条弦,又用音量较强的满轮四条弦,再用音量较弱的满轮等变化方法,以发出变化多端的音响效果,描绘大小包抄、重围叠叠的形象。

    “文曲”与“武曲”是琵琶演奏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类型,二者在风格和演奏技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文曲”与“武曲”历来又是琵琶演奏者长期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文曲的情调清丽而婉转,侧重于左手柔美细腻的表达,但是也需要右手技巧的配合。例如加入“龙眼”、“凤眼”的演奏技法可以使乐曲更具有情感上的层次对比和表现力;武曲的情调则雄壮而激昂,侧重于右手坚实雄厚的力量,但同样需要左手按音的那种压力,才能使武曲更富有张力。所以无论是文曲还是武曲,都是需要左右手密切合作,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演奏效果。再者,只有对“文曲”和“武曲”从风格和技巧上进行探讨和解析,加深理解,才能达到提高认识,指导我们的演奏向着深层次、理性化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鼓庆生,曲令启.唐代乐舞书画诗选[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46-47.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734.

[3]沈浩初.养正轩琵琶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3.

[4]卫仲乐.我是怎样演奏《十面埋伏〉的》[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79年,(1):25.

Exploration of Absolute and Military Pipa Music in Traditional Pipa Pieces


Abstract:Absolute and military pipa music are two different types in pipa performance, which are quite different in style and performing skills. Absolute and military pipa music are important issues for pipa players to research. This paper briefly demonstrates and analyzes the understanding of pipa pieces and explores Absolute and military pipa music from style and performing skills, with the aim to instruct the performing to higher level and rational direction.

Key words:absolute pipa music; military pipa music; style; skills 

 

上一篇: 对传统琵琶乐曲中“文曲”与“武曲”的探析

下一篇: 对传统琵琶乐曲中“文曲”与“武曲”的探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