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乐教思想之我见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36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乐教思想之我见摘要:音乐使人摆脱了以视觉为中心的空间视野,把人的成功安置在时间的视野中。因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乐教思想之我见


摘    要:音乐使人摆脱了以视觉为中心的空间视野,把人的成功安置在时间的视野中。因此,“成于乐”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成为一项永远都不能完成和终结、永远都在寻求某种新的开始的无尽的事业。

关 键 词: 成于乐; 音乐; 空间视野; 时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领。诗教激励人的志向,启发人的情感。但诗教所兴起的情感必须加以理性的约束。礼教培养人遵守行为规范的理性精神,然而克制情感必然产生消极情绪,更严重的后果是,表面上以礼作文饰,暗地里追求欲望的满足。乐教可以救礼教之敝,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到情感品质上去,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塑造一个理性的情感本体。“成于乐”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通过音乐才能真正完成自身,成为一个真正成熟了的人。显然,在孔子看来,音乐不仅仅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它还具有存在论的意义,只有通过音乐,一个人格才能达到完成的终极境界。《乐记》谈到,音乐具有通乎伦理的特性,所谓“乐者通伦理者也”就是一个说明。本文以此为论点加以探讨。 

    一、音乐是摆脱图像化视野的重要力量 

所谓图像化视野,其实就是一种空间化视野,它把空间之外的存在形式还原为空间,或者在空间化的层面上加以理解。这种情况只有在图像单一地被强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使这种强调成为最为有效的东西就是视觉。反过来,图像的形成在本质上是视觉强调、突出的结果。在人们对世界的观察中,人们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清楚分明的情形上,也就是视觉上。怀特海说,视觉在任何一个情况下所提供的只是颜色不断变化的某个区域这一被动事实。而视觉经验所能提供的概念则是被物质实体图像化了的空间属性。在这种视野中,世界的真实存在被殉葬在视觉中,而成为图像。在这里,存在不再是实际遭际的事态,而是突出固定的物体,更确切地说,是形体,它们是按照一种持久的架构和明确的界限排列起来的。因此,图像的世界是一个空间统治下的世界,只是视觉空间,虽然可以找到其他感觉(如听觉、嗅觉、热觉、冷觉)的残余,但它们只是作为光照事物而遗留下来。如“温暖由看到的火光而来,芳香由在照明的空间中所看到的玫瑰而来,我们在听到某一种声音时可能指的是小提琴的声音”。在图像化的视野中,世界可以作为空间性的图像而被描绘和思考,一切其他的经验形式、甚至思维,都为视觉所控制,由此而形成的概念乃是视觉的概念,所形成的逻辑乃是视觉的逻辑。在这种视野中,背景、情境、脉络、意义都变得多余。由于,眼睛所能看到的只是颜色等视觉的图像,无论如何也不能看见视觉本身,所以,在图象化视野中,视觉经验本身却不能被体会到,换言之,视觉的经验被作为存在的实际现象来看待,而不是作为存在的经验来看待。例如,一个坐在窗前写着东西的青年,打开窗户,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个青年微笑,是因为他突然发现已经是春天了,他长期沉浸在思念的事情中,已经忘记了季节;他之所以如此忘我,是由于他十年前就已经拥有了一个理想;他的一个老师曾经给他以鼓励和鼓舞……所有这些虽然“不在场”,但却都是如此的真实,给他以内在的激情和力量。          ##end##

然而,音乐却又是一种独特的力量,它能把人从图像化视野中完全摆脱出来。文学家王船山说:“知声而不知音,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可见,声与音乐是有区别的,声并不能使人超出动物状态,在视觉视野中,声仍然可以被还原为某些固定物体的属性,仍然可以作为图像而被经验。音、乐二者也是不同的,“靡靡之音”无论如何也不能置换为“靡靡之乐”,有乱世之音,但无乱世之乐。乐与礼一样,具有存在论的意义,“乐者,通伦理者也”。如同礼是“别异”,“乐”乃是一种“和同”的力量,同时它又是一种精神的形上之乐,即愉悦。所以,当“音”能够成为这种形上的力量和愉悦时,它才把自身转化为“乐”。相对于礼,乐更为根本,船山认为,懂得了礼的人未必懂得乐,但懂得了乐的人同时也懂得礼。构成乐的另一特性的“哀”,它不能被理解为“伤”,也不能被视为“患”,而是一种悲剧意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哀,但不是伤。贝多芬的《英雄》就让人“哀而不伤”,在哀中,主体不是变得消沉、颓废,而是更加振奋,感受到一种内在的激情和力量。孔子所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任何伤感、忧患的情绪在其中,而仅是悲剧意识。

乐的精神就是这种悲剧意识和形上愉悦的中和,作为一种鼓舞兴起的巨大精神力量,乐使人得到净化和提升,即使是小人,也会为这种无形的力量所震慑。这种内蕴着的形上精神和力量无论如何也不能表象为图像,不能还原为某种固定物体的属性。尼采说,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起源,因为其他一切艺术是现象的模本,而音乐却是意志的直接写照,所以它体现的而不是世界的任何物理性质,而是其形上性质。可见,音乐的形上意义就在于,它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形上愉悦和悲剧意识的中和,它使人彻底地从图像化的空间视野中解放出来。                                      

    二、音乐与时间视野

乐是一种能够把我们从视觉图像的统治中拯救出来的力量,乐为什么具有这种力量,在王船山看来,这就是因为“乐著大始”的本性。由于始终的绵延本性,任何一种终结都不应该是一种完成,而应该是一种新的开始。同样,任何一种开始,都不应是不结果实的,而应指向它的终结(成就),始终相随,绵延不绝。“始以肇终,终以集始”,从终返始,不是原有开始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一种新的地平线上的新的开始。这种会聚了成就(终)的开始就是大始,每一个大始都指向新的开始,所以,大始展开为一种绵延不息的终始的转换过程。而这种终与始的连绵不断,正是时间的本性。王船山说乐的本质就是音乐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这就是时间的视野。

时间经验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在场与不在场之间的持续的交互作用或动态统一性。王船山指出,乐的本质就是说,在乐中,在场者和不在场者处于不息的动态的统一性之中,幽与明没有被割断,而是处于持续的交互的作用之中,“幽而合于鬼神,明而感于性情,莫此为合也......至于无言之音,无事之容,而德乃大成。故曰:‘成于乐’......治于视听之中,而得之于形声之外,以此(乐)而已矣”。乐的本性就在于它维护着在场与不在场的连续性,在在场之中充满着通往不在场的现实性。而且,在音乐中,主体自身的不在场的东西与在场的东西得以沟通了。所以,乐所呈示的就是时间的具体化,或者时间的感性化表达。

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了音乐和诗的节奏时,也谈到了时间与人自身的存在的关系问题。他说:“这两种艺术所用的音调是在时间上绵延的,它们具有一种单纯的外在性,不是用其它具体表现方式可以表现出来的。在空间上并列的东西可以一目了然,但是在时间上这一顷刻刚来,前一顷刻就已过去,时间就是这样在来来往往中永无止境地流转。就是这种游离不定性需要用节拍的整齐一律来表现,来产生一种定性和先后一致的重复,因而可以控制永无止境的向前流转。音乐的节拍具有一种我们无法抗拒的魔力,所以我们在听音乐时常不知不觉地打着节拍。节拍显得是纯粹由主体创造的,所以我们听到节拍时马上就得到一种信念,以为这种按规则去调节时间只是一种主体的作用,这就是说,这种纯粹地与自身一致的原则反映出主体自己在一切差异情境和变化多方的经验中自己与自己的一致和统一的往复重复。因此,节拍能在我们的灵魂最深处引起共鸣。

在音乐的旋律中,人的存在变得纯粹、简单起来,他的身体与情感一齐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颤动,《乐记》说,“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唯乐不可以伪”。与图像化视野排除情感、意义等不同,在音乐中,哀(悲剧意识)乐(形上愉悦)相生,它们通过音乐的三要素(诗、歌、舞),直接从内心涌现出来,而无须外在客观事物的介入。所以,音乐获得的乃是“情深而文明”的效应。徐复观对此进行了分析:“情深,是指它乃直从人的生命根源处流出。文明,是指诗、歌、舞,从极深的生命根源,向生命逐渐与客观接触的层次流出时,皆各具有明确的节奏形式。这种节奏形式是潜伏于生命深处的情,虽常为人所不自觉,但实对一个人的生活,有决定性的力量。在儒家所提倡的雅乐中,由情之深,向外发出,认定良心是藏在生命的深处,成为对生命更有决定性的根源。随情之向内沉潜,情便与此? 按照这种理解,生命中内在的、不在场的和顺与在场的英华发外在音乐中结合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而这种在场与不在场,也即幽明、或者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统一,正是时间的本性。

    三、“成于乐”的意义

“乐以迎来,哀以送往”,作为乐所内蕴着的两种形上力量,乐与哀乃是人们与时间打交道的方式,乐把生命与时间“绑”在一起,通过乐,人的时间性本质呈露出来。当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时,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通过乐才能成为人自身,“成于乐”之“成”固然意味着一种完成,但是这种完成不是一种终结,恰恰伴随着一种崭新的开始,开始构成了这种“成”的内在性的要素,如果用王船山的术语来表达,乐使人成为“即成即从”的“时间人”,也即孟子所说的“时者”,也就是说,乐使人的存在成为一项永远不能完成、到死都在寻求新的开始的无竟的事业。乐体现的正是时间的本性。从图像化视野中解放出来,才可能走向真实的存在:“乐观其深矣”,“观犹见也。谓可以见道之深也”。因为,乐自身就是理一分殊的具体现形式。这样,乐的精神最终意味一种时间的视野,在时间的视野中,我们才能走向真实的存在。这就是一个人只有通过音乐才能完成也即孔子所谓“成于乐”的深刻意义。

生活真谛为最真,成于乐意睿贤仁。人的伟大在于能够坚持理想,还能具备知其为而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的积极进取的感性之精神,能够在遇到不寻常的苦难时有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乱以及善于分析处理的理性之思维,能够对于世间的一切包容融洽、和其尘同其光的不为物与世事所累的智慧之修养。人之生活,能性情“兴于诗”,能思维“立于礼”,能修养“成于乐”。有感性,感性让人生有了精彩绚丽;有理性,理性使人生有了追求发展;有智慧,智慧成人生有了幸福和价值。孔夫子是为至圣,言语无多,却囊括人生的一切真谛。

参考文献:

(1) 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2) 参见怀特海《思维方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3) 王夫之《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Our of "encouraging the Yu poem , appointing Yu Li  , becoming Yu Le  "Confucian School teaching thought happily sees


Abstract: Music has made person shake off centering on optesthesia space ken , people's success is arranged for in the time ken. The existence therefore, "becoming Yu Le  " just saying person becomes the edless cause one being able to not accomplish and end up, forever all in exploring somekind of new beginning forever.

Keywords: Become Yu Le  music space ken time

 

上一篇: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乐教思想之我见

下一篇: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乐教思想之我见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