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元”制度体制
驻马店城乡制度差异比较大,造成了城乡发展不一致,阻碍了城乡融合发展。我国基本上一直在实行城乡分离、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政策和制度倾向,从户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规定了城乡不同的制度,形成了“二元”制度体系,在城乡之间立起了难以逾越的屏障。“二元”制度体制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实际情况,反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城乡要素流动的交易成本, 降低了经济整体效益,使城乡差距进一步增加。
2、城乡联系不够紧密
近年来,驻马店市区发展很快,公交车数量增加了,道路更加宽阔平坦了,绿化面积增加了,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了。但是驻马店管辖的县区发展速度还比较落后,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人才待遇都远远落后。城乡联系不够紧密,所谓的“三下乡”有时候流于形式,日常联系不够。市区对周边县区经济的辐射能力不够强,不能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农民进城有重重门槛,阻碍了劳动力向城市的转变。
3、产业结构不合理
驻马店缺乏现代大型工业企业,2017年驻马店市生产总值2002.6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6:40.3:41.1,而河南省三次产业比为9.6:47.7:42.7,驻马店市的工业产值和占比都低于全省水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之间的协调效应发挥不出来。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数量不足,而且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规模,尚未发挥出应用的带动作用。
4、土地产权不明晰
陆铭等(2018)利用城市新城建设的面板数据,与相应土地产权保护变量进行匹配,发现土地产权保护传统好的城市,新城规划面积更小、密度更高、离主城区更近。因此,通过明晰土地产权归属,可以促进新城建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提高城市化率,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驻马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比发达城市晚,土地产权保护不到位,造成了新城建设慢,影响了城乡的协调发展。
四、促进驻马店市城乡融合的措施
(一)城乡融合的模式
根据成功典型模式的特征,城乡融合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类:
1、主导产业型
以农业范畴内某一高度繁荣的行业作为村庄经济发展的支柱,这一类型属于主导产业型城乡融合模式。四川省郫县农科村是“农家乐”的发源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该村在建立国家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促进了农家乐的全面转型升级。通过建设景区亮化工程,打造特色乡村,提升了该村的整体形象。
2、二三产业共富型
这种类型的模式,以二、三产业共同作为支柱,来带动村域经济的发展,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城北的滕头村是这一模式的典型。该村坚持走绿水青山的发展道路,以“生态农业”推动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构成集“精品、高效、创汇、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发展格局,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经济区,在国内外闻名遐迩。
3、实用人才兴村型
该类型城乡融合模式采用能工巧匠和带头人作为经济发展的引军力量,通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发展农村经济,该模式以陕西省户县东韩村为代表。该村先后取得“全国文明村”、 “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小康示范村”、市级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被誉为“陕西第一村”。东韩村在书记史可训的率领下,走了一条艰辛创业和科技兴农的发展之路。东韩村通过办厂、有序搬迁、建立农民画庄等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
4、生态家园型
这种模式指村庄利用得特的天然环境、高效的生态环境、深远的人文环境和便利的基础设施环境共筑良好的生态家园,为村民们打造美好生活,提高经济收入,该类村庄以山东省荣成市成山镇的西霞口村为代表。该村坚持同步推进发展经济与改善村民生活,始终发扬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推进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等生态农业和生态景区建设,造就了别具一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支部组织带村型
党支部充分发扬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成员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团结率领全体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强村富民的新农村建设之路,该模式为支部组织带村模式。该模式的代表是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该村发展规模化绿色现代农业,形成了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被誉为“龙江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