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说:“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自在是理念的客观性,自为是其主体性,所以厘清辅导员工作理念才能真正明白辅导员工作的真谛。纵观这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辅导员工作理念的变迁,概言之,有以下三个意蕴:
1.在第一个时期,辅导员工作理念主要受传统教育思想支配,理念上遵循的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因而造成了辅导员——学生之间的主客体二元对立。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处于客体地位,辅导员主要是通过灌输、说服等方式开展工作。故而这一时期称之为传统权威期。
这种理念背后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的。一是这个阶段辅导员工作内容中政治教育占了相当的比重内容,政治学习囿于客观环境多是开展课堂讲授而进行灌输,从而形成了这种辅导员工作理念。
二是这时辅导员多为高年级学生中选拔的,其工作性质是边工边读的半脱产状态,边培养边使用,边使用边培养。这种兼职辅导员一般在工作一到两年后随着毕业就离开工作岗位,而随着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刚刚树立起来的工作理念也就随之带走,导致工作的连续性较差。三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此时经济相对落后、教育环境条件有限,加之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才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工作理念。
2. 第二个时期,就辅导员工作理念而言有了较大飞跃,逐渐消解了辅导员——学生之间的主客体的二元对立,逐渐转换为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即:辅导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故称之为主体间性期。主体间性哲学认为,主体间性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体之间所具有的内在相关性和统一性,它是生活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以及交往的前提和基础。主体间性哲学在当代已经引发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同时也带来教育观念的全方位的更新与转变。
工作理念转变的社会基础首先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丰硕成果,物质生活大幅提升,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也在变化,民主、平等、公正等思想深入人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展现就是打破了教师、辅导员作为权威的地位,冲击了传统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作为客体的大学生地位迅速崛起,成为辅导员工作的主体。其次,高等教育的扩招致使高校学生规模迅速膨胀,辅导员数量也随着急剧增长,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随之开启。在24号令中就明确要求辅导员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可以说是由于客观环境以及制度的要求促使辅导员工作理念发生转变。最后,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对于传统的主客体关系的限制发起挑战,这就倒逼着辅导员工作理念的转变,因而形成了主体间性期。
3. 在第三个时期,辅导员工作理念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怀学生,从教师的“独白”走向师生“对话”,在交往中实现思想渗透与融合,故称之为交往融合期。理念的转变首先体现在辅导员角色定位上,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的变化,却体现出理念的更新。之前定位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当前定位为:“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凸显了学生的中心地位,昭示了回归生活理念。从理念的哲学层面看,这在主体间性关系基础上开始走向融合,体现共生理念,关注共同成长。
理念变迁背后宏观上是由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有关部门各高校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创造了许多成功做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从社会层面上,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主要追求。同时,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各种新媒体也异军突起。在信息占有上,教师和学生完全处于平等地位,甚至更新速度上辅导员还不如学生反应迅捷。不仅如此,由于自媒体的开放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仅影响周边的人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影响网上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可以形成网络轰动效应,造成很大的社会舆论。因而,当前辅导员工作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在交往对话中融合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