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情况
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资产证券化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历程可追溯到1929年的那次金融大萧条,它使美国失业创新高,银行住房贷款无法按时收回,房价持续下跌,11000多家银行破产。美国政府开始组建具有政府背景的组织机构,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放松金融管制,这为银行混业经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另外,1973年和1979年的石油危机使西方陷入经济滞胀状态,油价的回落也带来了利率和汇率波动,这都对金融业产生巨大的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婴儿在70年代已成人,步入婚姻、工作,这导致住房抵押贷款需求大幅上升。这也为80年代起美国市场上MBS( 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大规模增长埋下伏笔。在社会经济制度环境变化、市场竞争推动和政府参与影响下,美国出现了结构化的MBS---抵押担保证券(CMO),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ABS(资产支持证券)和CDO(抵押债凭证证券化)。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给资产证券化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2007年末到2011年底,美国市场的ABS和MBS占有率从34%将至28%,投资者对于证券化产品的投资热情也大幅减退。同时,次贷危机后,美国等国家意识到信息披露在资产证券化良好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几年,相关监管部门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要求,着重风险管理和加强监管力度。
2017年美国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占债券市场发行规模的近30%,资产证券化市场存量规模占GDP的49%,其中ABS占总资产证券化市场比率近26%,MBS占总资产证券化市场比率为74%.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情况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步比较晚,发展品种也较单一。2005年以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零散,无专门立法。2005年4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2005年12月,建行“05建元住房抵押”和国开行“05开元信贷”的发展正式拉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序幕。至2008年11月,我国共发行17单资产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金额达667.83亿元。但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暂停。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继续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5月17日,央行、财政部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表示“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同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在总量控制的条件下,继续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并指出优质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2016年12月,中央提出“共计侧改革”的政策,因此,商业银行实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需达到更高标准。同时,我国经济步入“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变”的新常态发展,由于资产证券化具有“盘活金融资源存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功能,我国经济的下行趋势必须资产证券化不断创新。
近年来,受利率市场化冲击,银行存贷利差收窄,付息债务成本上升,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更加困难,因此,银行望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和资产流动性的提高。作为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之一,不良资产证券化在2016年重启试点,四大行及交行、招行6年银行成为首批试点发行银行,随后2016年5月,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发布和翠、中誉两只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标志着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真正重启。2016年5月至2016年底,试点的6家银行共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14单,累计发行规模达159.29亿元。
2017年,试点进一步扩充10余家商行。从产品发行量角度看,国有大银行仍是最主要的发起人。2016年5月至今,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48只,总计发行规模达到345.03亿元,其中,建行发行6期产品,总规模达到49.41亿元,工行发行31期产品,总规模达到50.5亿元;农行共发行5期产品规模为45.3亿元,中行发行5期产品,总规模达到18.02亿元,因此,四大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量达到263.23亿元,占发行总量的76.29%。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规模逐步扩大,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银保监会发布2018年二季度银行业相关指针数据,显示2018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6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829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6%,较上季末上升0.12个百分点,不良“双升”,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快不良资产处置。
美国和我国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可见,不良资产证券化可有效处理不良资产,实现金融稳定,但是相关理论却缺失,本文将构建相关模型,从而论证不良资产证券化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