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黄璞该书的书名与成书时间
 
更新日期:2019-07-08   来源:文献   浏览次数:20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黄璞该书的书名应为《闽川名士录》而非《闽川名士传》。明确著录此书书目名为名士录的,除了黄璞的一篇自序文(存于同治重刊本《兴化府志》)外,还有

 
黄璞该书的书名应为《闽川名士录》而非《闽川名士传》。明确著录此书书目名为“名士录”的,除了黄璞的一篇自序文(存于同治重刊本《兴化府志》)外,还有《太平寰宇记》和《舆地纪胜》。《舆地纪胜》同时注明是引自《太平寰宇记》。《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宋太宗976—983年间,《舆地纪胜》成书时间大致在南宋1221—1227年间。于正史记载黄璞此书书目的《新唐书》却是成书于1043—1060年间,相比《太平寰宇记》,《新唐书》成书时间晚了近百年。而南宋时的《舆地纪胜》在《新唐书》成书160多年之后却又著录为“名士录”,一方面说明欧阳修主持编修《新唐书》时没能看到这部书的序文,只是搜集到了书目为《名士传》的纪录资料。一方面说明南宋编修《舆地纪胜》时可以看到黄璞此书的著录书目即为《名士录》,也必定注意到《新唐书艺文志》所录黄璞此书书目,毕竟《新唐书》是官方史书,权威性是不可否认的。那《舆地纪胜》为何不用《新唐书》的书目名?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舆地纪胜》看到了《名士录》一书,至少是看到了《名士录》的序文,在比对此书的相关记载之后,包括比对过《新唐书》,较为谨慎地记录其书名为《名士录》。
按:当为“名士录”,而非“名士传”。弘治癸亥《兴化府志》同治重刊本里存有黄璞《闽川名士录序》,序文有“遂自国朝神龙而后,博访得以进士上第者,章句略载,得失必书,分为六卷,目为名士录”句,明确记载书目为《名士录》,而非《名士传》。黄璞在序文里自叙著此书的动因、内容、体例和目的。序文里所谓“操履”“义行”“文学”“行义”即为言与行。很明显,黄璞就是通过纪言纪行来为闽地“名士”立传。其序文里有句“博访得以进士上第者,章句略载,得失必书”,亦可知其对“名士”的“文学”也只“略载”,有选择性地录用“名士”文学章句,并适当另以裁剪,使之符合人物传记表达的需要。序文里“操履”“义行”“文学”“行义”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纪录“名士”的品德、才学和行为。内容决定形式,必然只能对所录“名士”的人生历程进行裁剪,选录部分言行来体现“名士”的“善恶”“得失”。考陈庆元《辑考》所辑散存于《太平广记》《太平寰宇记》《八闽通志》等书中引录自《名士录》的文章,如《薛令之》《林蕴》《许稷》等,明显可以感知到黄璞对所传录人物正是这样有选择性的裁取。
另外,序文中黄璞自称“因见《楚国先贤传》《蜀都耆旧志》”而起了写此书的念头。我们看到这二书一本书目有“传”,一本有“志”。黄璞身为崇文馆校书郎,对于文字的使用必然是慎之又慎。若其此本传记再以“传”“志”命之,有学人之嫌,起码在自序文里显明自己效仿他人书名是不大合适的,也与黄璞本人的学识和官职是不符的,故命之为“录”以区别于他二书。
洪迈跋文称为“《闽川名士传》”,当是洪迈受黄璞裔孙黄沃所托整理这部人物志时,发现此书“藏于人不广,多脱误”,集子不全,多有传讹,于是着手校对,并在整理后为此书写了跋,篇首称“右为《闽川名士传》”,当是手上整理的集子没有黄璞的自序文,洪迈就以手上可见资料之名命之,或是以洪在跋文里所提到的“太清楼秘阁本”书名命之,而太清楼所藏的这部传记也是缺了黄璞的自序文。
陈庆元《辑考》一文在“序”条下:【考证】《名士录》即《名士传》。但其并未提供任何一条依据来佐证。另外,其本篇学术文章篇名即为《闽川名士传》,而非《闽中名士录》。下文也再无提及此二书是否为同一本书。其文末又说自己一直有辑考《闽川名士传》的意愿,也并无说明此二名是否同为一书。是否其默认此二名为同一书目,尚不得知。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黄璞该书的书名与成书时间

下一篇: 黄璞该书的书名与成书时间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