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阿坝州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布局及优化整合路径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浏览次数:51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阿坝州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布局及优化整合路径摘要:对异地文化参与式体验的渴望,正成为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旅游市场上最

 

阿坝州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布局及优化整合路径


摘 要:对异地文化参与式体验的渴望,正成为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旅游市场上最具吸引力的发展趋势。本文拟就阿坝州文化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布局及优化整合进行了解析、构想和路径研讨,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州旅游主导产业的文化含量,让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全州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进而构建人文阿坝、和谐阿坝。

关键词:阿坝州;文化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布局;优化整合路径

在中国旅游业发展最近20多年的历程中,四川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四川旅游业龙头的阿坝州旅游业更是如此。由于天赋的资源优势,阿坝在四川乃至西部各地区中旅游资源比较优势较为突出。且不论阿坝在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何等绮丽多姿、引人入胜,仅是藏羌人文风情和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大熊猫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就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啧啧称奇。加之中共阿坝州委、州政府前瞻性的决策,建设全国旅游第一州的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冰川、大石海主打品牌的确定,全州各族人民建设旅游、发展旅游、提升旅游,最终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的目标已深入人心。在阿坝建设一批“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全国5A级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旅游产品的旅游业发展建设过程中,阿坝借鉴了国际国内一些先进方法,自身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作为西部最具典型性的、享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宝库”、“青藏高原文化多样性大观园”、“藏彝走廊核心区”和“藏缅语族文化走廊核心区”等美誉的阿坝州文化资源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提纯,如何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完美联姻,让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全州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构建和谐阿坝,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end##

1、阿坝州文化资源比较优势的解析

从自然地理来看,我州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总的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区域内不但山多,而且河流多, 由于千百万年地质板块挤压运动,形成了南北走向皱褶隆起的绵延高山峡谷独特地理地貌,以及相应的特殊物候气象,也构成了川西北高原的东西自然屏幛和大渡河、岷江南北天然峡谷通道,为民族的南北迁徙提供了方便;从人文地理来看,全州幅员面积8.4万平方公里,处于大西南与大西北的结合部,属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边地文化和中原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点,在这片山川纵横、形态多样的土地上构筑和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样式,历史上就以“藏彝走廊”和“藏缅语族文化走廊”核心区著称,是四川省两大藏区之一和全国主要羌族聚居区。我州地理上“横断”的特点,决定了这里“横断”的文化特点,那就是民族文化多元性和生物资源多样性特征十分突出。因此,在这里不同民族生活在相对“封闭”、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逐渐形成体貌、气质、语言、服饰及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民族共同体。在这里,文化的起源不是仅从一点逐步传播开的,而是如“满天星斗”,由众多文化起源多元复合、有机互动、共同集成。在这里,从有形物质文化到无形物质文化均显现着与当地独特地理环境相适应的文化特性,一山一水就呈现着一种文化,就构成了一个景观。千百年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阿坝的袤土上隔水相望,依山共存,互市互惠,遇侮同御,以精诚和善良缔造出一幅和谐多样、其乐融融的生活画卷。这里也并不都是高山峡谷,还有河曲大草原和高山草甸,草原上开满各色鲜花,鲜花丛中,遍布着成群牛羊,在蓝天白云映衬下,一派田园风光。许多自然综合体中往往也渗透着文化蕴含之美。由此铸就了我州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丰厚性、交融性、原生性、独特性的典型特征。到2007年12月底为止,我州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22点,省级56处;藏羌高碉古寨已被国家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项目;营盘山古文化遗址考古的重要发现获得“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入围项目;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已成为了全国十二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5处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其中1处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已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个;已公布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处;已确定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已公布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有2个。全州9个文博机构中,现有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达897件,包括一级文物31件、二级文物44件、三级文物822件,其文物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很强,极富展示性,部分藏品曾越洋过海到美国西雅图、日本山梨县等地展出,获得好评。我州文化资源品位高,其吸引向性是全国的、世界的。同时,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全州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统一。许多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也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地,自然景观被赋予了人文气息,与人文景观相交织,即自然负载着人文,人文渗透在自然中。由于地处边地,工业化程度低,现代文明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小,因而使这里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原生文化形态。加之,全州文化资源各要素的组合性强,并与自然资源的各要素组合融为一体,体验性和参与性十分理想,是富贵悠闲、别有洞天的旅游佳境和宇宙绝观。壮观的大山大水,雕刻出了阿坝的大气象、大景观、大境界。行走在阿坝,时而穿云夺雾,处处呈现青山隐隐,流水悠悠景象,宛如幅幅水泊淡青中国写意画长卷;时而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相映其间,鲜花草原,满地牛羊,酷似一幅巴比松画派的美丽油画;时而走进“童话世界”九寨沟,在绝尘之美中,侧耳倾听藏羌民歌飘来,如听天籁。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景观与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紧密结合、相融互动,赋予了阿坝州万种风情与无穷魅力,从实景实观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中升华提炼出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造福于历史,而且造福于今天,还将继续造福于未来。

阿坝州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垂直带谱气候、悠久的历史文化、神奇的民族文化,孕育了山谷盛夏骄阳,青稞茁壮,山腰春光明媚,草绿花红,山顶白雪皑皑,冰川剔透等缤纷的自然生态景观,造就了我州独特性的藏羌文化、代表性的红军文化、多样性的生态文化、国际性的熊猫文化、丰厚性的历史文化和神秘性的宗教文化,加之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互动,这些为我州旅游业的深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和条件。

1·1  藏羌文化的独特性

藏羌文化是指藏族和羌族这两个民族共同体世世代代积淀并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是悠久灿烂的活形态藏羌文化的真实体现,是藏羌民族长期生存方式选择的结果。

阿坝的藏族由安多藏族、嘉绒藏族、白马藏族组成,系吐蕃东征的官兵与当地的土著族群融合而成,在语言里保留了大量的古藏语,传承了许多在西藏已经失传的吐蕃原生态文化。在唐代以前,藏族先民们大部分过着或半农半牧或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迁徙中融合了其他族群壮大了自身的力量。同时,在不断迁徙的历史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支系文化,各个支系之间在方言、服饰、习俗、生产方式等方面“和而不同”,形成了一道道亮丽多彩的风景,可谓“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由于地处“藏彝走廊”和“藏缅语族文化走廊”核心区地带,这里留下了边缘地带多元文化交融的痕迹,具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本教文化与佛教文化、根本文化与边缘文化的二重性,从物质形态的民居到非物质形态的语言、风俗、习惯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比如,同是藏族山歌,由于地理环境及语言差异,演唱的歌曲、体裁、音韵、调式各不相同,牧区山歌音域宽广、豪放,农区山歌音调婉转、高亢雄壮;同是藏族锅庄,安多锅庄“俄卓”兼有西藏踢踏舞的风格,白马锅庄“俄斯劳”兼具吐蕃、氐羌、吐谷浑歌舞遗风,嘉绒锅庄“达尔嘎”庄重恢宏,其中马奈锅庄具有宫廷舞蹈风格,被誉为“中国圈舞的活化石”; 同是藏族出征舞,就有安多、嘉绒、白马三个版本,其中,黑水呈梯形状的“卡斯达温” 是四川省唯一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项目的;同是藏戏,安多藏戏有浓郁的寺庙金刚神舞色彩和编钟音乐元素,嘉绒藏戏有神秘的傩文化形式,白马十二相舞则是十二生肖文化和金刚神舞的结合体,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同是藏族曲艺,安多山歌弹唱受西藏影响较深,南坪曲子则以汉文化为主调;同是格萨尔说唱,安多以岭·格萨尔说唱为版本,嘉绒以阿米·格萨尔说唱为版本,白马以阿尼·格萨尔说唱为版本。藏羌结合部的藏族文化中,还保留着很多羌文化的元素。同时,羌文化中也包含着许多藏文化的影响。例如,岷江上游“复音孤岛”地带藏羌多声部民歌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复合表现体。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类学上称羌族为“中华民族演化的活化石”,正是基于羌族与华夏民族、藏缅语族的历史渊源关系。历史上,古羌人的足迹曾遍布中国大地上的16个省区,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羌族是一个外向输血的民族,许多民族都流着羌族的血液……。”经过历史的演化,一部分融入到了汉族中,有的演变成藏、彝、白、纳西等族,还有一部分顽强地沿袭古老的生活方式到了今天,这就是今天生活在四川境内岷江上游河谷地带的当代羌族群落。正因为羌族文化历史悠久,而又缺乏史料记载,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释比以羌族的传统道德思想来规范本族人的行为,使羌族沿着自身的发展道路不断进步,同时使羌族古老的文化在强大的汉文化和藏文化的夹缝中世代相传,沿袭至今。鲜活生动的释比上、中和下三坛唱经和诗、乐、舞三位一体图经文化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涵盖了羌族的精神信仰、思想道德、人伦纲常、历史变迁、文化心理、风俗习惯、民族个性以及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堪称羌族人民的百科全书。由于羌族迷雾般的历史,世居高山峡谷云雾中,挑花刺绣饰以“云纹”、脚蹬“云云鞋”,又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笛被称为中国管类乐器之父,以特有的双管和声、鼓腮换气法营造出沉郁悠远的氛围,曾令古代无数边塞诗人闻笛伤感,吟诵出不少千古绝唱。羌族神话《热比瓦盗火》比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盗火》更富有人性化色彩。羌族瓦尔俄足(歌仙)节是世界少有的传统妇女节,是端午节文化的另一表现形式。羌族文化是探寻西南藏缅语族一体多元民族文化繁衍生息的重要窗口。

一直以来,西方音乐界认为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岷江上游“复音孤岛”地带藏羌多声部民歌的偶然发现,不仅证明中国有多声部和声,而且是一种音乐水平很高的歌唱艺术,其多调性、震颤腔,以及藏羌部落歌手们追求气韵循环、追求声部之间相互交替追逐所造成的和声效果,好似天赖之音,感动了中国亿万听众。藏羌锅庄以其节奏明快,歌词赋有新意,容易普及等特点,很快由阿坝向海内推广,随即还张开翅膀飞向了海外,成为了海内外共享的民族民间艺术。当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深入我州采风,采风后,以“藏羌锅庄”的嘉绒藏族乾多调式为蓝本,创作的《嘉绒酒会》顿时风靡九州,走俏美国百老汇。这段佳话,藏羌同胞至今仍然津津乐道,难以忘怀!“卡斯达温” 多声部祭祀礼仪歌舞形式,是在“吐蕃文化东渐”的大背景下,东迁岷江大峡谷的藏兵与本地土著族群迅速融合后,经过漫长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发展至今的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表演技巧高超,并以婉转、高亢、互动、感人的歌舞形式而闻名于世,列入了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阿坝的牛角琴、羌笛和凉山的月琴、甘孜的弦胡已成为四川少数民族四大标志性乐器。地处若尔盖九曲黄河第一弯的国家级湿地黄河大草原,演绎出了《岭·格萨尔》英雄史诗说唱最早的版本和演化基础,流传着格萨尔当年英雄业迹的种种掌故。藏羌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特质正是旅游者追求异质文化享受的宝贵资源,也正是“多彩阿坝”的象征,是阿坝永不枯竭的旅游资源。

1896年,英国女作家伊莎贝拉·伯德为了寻访中国西部的神秘净土,途经岷江和大渡河流域,沿途记录了大量的藏羌风物、风情和风俗,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撰写出版的《长江流域——中国旅行记》一书,宛如一幅幅传神的素描,在西方形成广泛影响。

1·2  红色文化的代表性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雪山草地”可谓这一伟大壮举中的经典篇章,红军在此经历了长征途中最艰苦、最激烈、最集中、最漫长、最危险的战斗历程,书写了人类奋斗史上最辉煌的与自我抗争、与敌人抗争、与艰苦的自然环境抗争的“雪山草地”精神,阿坝各族儿女帮助、支援、参加、保护红军的光辉业绩熔铸了中国革命史上独特的“牦牛革命”。

红军长征在阿坝境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最多,红军长征途中先后召开了19次政治局会议,其中12次在阿坝境内召开;红军长征在阿坝境内经过的时间最长、经过的人数最多,红军长征历时两年,仅在阿坝境内就达16个月,一、二、四方面军都经过了这里,人数超过12万人;红军长征在阿坝境内经历了自然环境最艰苦的一段历程,先后翻越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的8座大雪山,3次穿过茫茫水草地;红军长征在阿坝境内经历了党内斗争最激烈的历程,张国焘在卓木碉和阿坝另立中央,先后召开2次伪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和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红军长征在阿坝境内建立地方政权最多,省级的有藏区第一个格勒得沙共和国革命政府、茂县和绥靖等中华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县级的有茂县、汶川、理番、懋功、绰斯甲、阿坝、绥靖、崇化等地方政权。在金川地区还组建了两个藏民独立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红军的损失。红军先后进行土门战役、松潘战役、包座战役、“绥崇丹懋”战役等大小战斗数十次,给反动军队、反动地方武装及顽固分子以沉重打击。

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阿坝各族人民奉献的是四万子弟、二十万头牦牛和二千万斤粮食,保证了红军能够走出雪山草地,为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作出了特殊贡献。全州有9个县114个乡镇被命名为老革命根据地。由于红军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最长,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最多,经过的地域最广,所处的环境最艰险,赢得的特别支持最多,物质条件最缺乏,进行的斗争最严竣,付出的牺牲也是最大的,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将红军长征纪念碑总碑园建在了四川阿坝,这无疑是对全州各族人民当年特殊贡献的充分肯定。全州不仅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底蕴,而且革命会址、遗址、遗迹、碑刻、文物至今尚存。到2007年12月底,被公布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处12个点,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有1处,被公布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2处3个点,被公布为四川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有3处4个点。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确定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有主题形象为“艰苦卓绝,革命奇迹”的滇北、川西北为中心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有2条经过阿坝,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有5个在阿坝。长征是中国革命史的奇迹,更是震撼人类心灵的史迹,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之中,是丰富生动和切实有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人类向更高生存境界攀登的“物化”和“人化”载体。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对“雪山草地”作了浓墨重彩的宣扬,在海外有广泛影响。

1·3  生态文化的多样性

阿坝地处於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气候因等高线而垂直变化,自高寒带至亚热带,西北部为高原草甸地带,草场广阔,水草肥美,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湿地,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九曲黄河第一弯和河曲大草原水源涵养地在这里天然形成,品质优良的红原麦洼牦牛、若尔盖藏系绵羊、唐克河曲名马和各类珍稀候鸟及黄河鱼在这里天然选育而出;中部的山原地带是黄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生态功能地位十分突出,可谓长江和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东北部是岷江源和涪江源加嘉陵江水系,形成了九寨沟艳丽典雅的钙华湖泊群、奔泻湍急的钙化滩流、飞珠溅玉的钙华瀑布群、古穆幽深的原始森林和连绵起伏的奇山异水的天然和谐组合,为独步古今中外的天然绝唱,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形成了黄龙长达3.6公里,总数多达2331个的钙华彩池景观,也是世界上同类钙华彩池景观中最大的和少有的地上喀斯特地貌景观,享有“世界奇观”之誉;东南部、西南部是岷江大峡谷和大渡河大峡谷地带,森林茂密,宜农宜牧,岷江、大渡河自北而南纵贯全境,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铁杉、红杉、红豆杉、落叶松等40余种,覆盖率23%,是我国和世界针叶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地质构造运动中,因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在过渡带上残存了诸如植物活化石珙桐、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等大量数百万年前的珍稀动植物种群,被生物家誉为“物种基因库”。由于地处过渡带,阿坝的地貌景观极为丰富,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地震遗迹,是探索和认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形成以及了解现代地质新构造运动最理想地区。全州各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从高山到河谷,从雪山到草地,从台地到河流,从游牧到农耕,从碉楼到风情,到处是立体绿色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全州分布着享有“世界自然遗产”、“绿色环球21”二顶国际桂冠的九寨沟、黄龙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一顶国际桂冠的九寨沟、黄龙、卧龙,保留了在工业文明中难以找到的静谧、古朴的壮丽自然景观,因此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四川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大熊猫栖息地已正式成为中国政府2006年度世界自然遗产提名申报项目。目前,四川省拥有5处世界遗产地: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大熊猫栖息地,不仅会促进四川特别是阿坝大熊猫天然核心栖息地保护事业,还对阿坝大熊猫天然核心栖息地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起到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全州现有国家级的自然生态保护区5个,省级的12个,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自然生态保护区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保护区内世界珍稀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黑颈鹤、川金丝猴、麋鹿、扭角羚、白唇鹿、梅花鹿等76种,被誉为“珍稀野生动物天然乐园”和“第四纪冰川活动时期生物避难所”;保护区内药用动植物有1900余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同时并存,可谓阿坝的一大特色。生态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使游客感受到山水的自然化育,而且还可以使游客在自然审美中享受其山水文脉韵致,并满足他们对生态文化认知的需求,例如了解青藏高原形成及变化、动植物种类及特性、喀斯特地形地貌的成因等等。中国是园林花卉的故乡,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川西地区的高山植物在世界园林的发展史上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世界著名的园艺和植物学家威尔逊于1908年—1910年间,两次深入四川阿坝岷江和大渡河流域采集植物标本,西方园艺界将他在两河流域采集到的“岷江百合”称为“帝王百合”、珙桐称为“鸽子树”、“全缘绿绒蒿”和“红花绿绒蒿”称为“华丽美人”,“绣球藤”成为西方园艺界藤本花卉的源头,采集于两河流域的野花紫金莲成为誉满西方园林的“中国紫金莲”。威尔逊赞誉两河流域是一个生物基因库。从那时开始,这里一直就是全世界园艺学家、园艺爱好者以及植物学家一生向往和青睐的地方。随时间的推移,威尔逊关于“中国——园林之母”的观点日益深入人心。威尔逊生前供职的英国皇家园艺协会已经多次组织会员到岷江和大渡河流域进行科学考察。因此,适时以“沿威尔逊之路,重返世界园林故乡”为主题,挖掘推出“世界园林故乡游”品牌,将极大提升全州生态文化在海外的影响。

1·4  熊猫文化的国际性

大熊猫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也是最濒危的物种之一,被称为动物界的“活化石”,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世界上野生大熊猫仅存1590多只,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盆地四周的崇山峻岭之中。其中,阿坝境内的卧龙、九寨沟、宝鼎沟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11个自然保护区就拥有野生大熊猫400多只,是目前世界上大熊猫最大的聚居区。阿坝不仅是大熊猫生长的故乡,而且由于中国“赠送”和“留洋”大熊猫几乎全部都来自阿坝,因此,阿坝又是中国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和保护中心。作为中国国宝的大熊猫,同时也是世界珍贵动物的象征。现存的大熊猫是在经历了第4纪末次冰期的浩劫之后而孑遗至今的。

1936年11月,美国的露丝·哈克内斯女士受纽约动物学会委托,在阿坝境内的卧龙一带获得一只活体雄性大熊猫幼仔,取名为“苏琳”,1937年1月在美国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展出,把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描述的“似熊,小头瘪足,黑白驳,喜食箭竹”的大熊猫,第一次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美国出版的《时代》杂志,将“苏琳”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露丝女士所著《淑女与熊猫》一书面世,更增加了世人对大熊猫的了解和喜爱。与今天一样,大熊猫在历史上也承担着转达友谊的国际使命,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唐朝女皇武则天就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幽室就有一个画了大熊猫的屏风,屏风上他还赋诗《貔屏赞》,以对大熊猫的赞美来表达一个和平安静的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自从大熊猫被发现以后,人们越发喜欢上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性情温顺、憨态可掬的动物,大熊猫也成了珍贵的礼物,飘洋过海,到遥远的国度去传达中华民族的友好情谊。1942年4月,宋氏三姐妹就曾向美国联合救济中国难民协会赠送了两只命名为“潘弟”和“潘达”的大熊猫,以表示对其救济中国难民的谢忱。1946年5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政府向英国政府赠送了1只取名为“联合”的大熊猫。新中国成立后,大熊猫更是被视为“国宝”,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同时,也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可爱的亲善大使。从1957年到1982年的25年间,中国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先后将23只大熊猫以“国礼”的形式分别赠送给了九个国家。目前有24只大熊猫成为中国“留洋大使”,其中只有“赠送”的7只加入“外籍”,其余17只则属于科研目的的交流合作。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选取大熊猫作为会徽和会旗图案。大熊猫“福娃晶晶”已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2006年1月,已在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将大陆同胞赠送给台湾同胞的一对代表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大熊猫文化使者选育出,并取名为团团和圆圆。

1963年,中国在阿坝的汶川县卧龙创立了第一个以保护大熊猫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随后,又相继建立中国最大的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第一个大熊猫博物馆、中国卧龙大熊猫俱乐部。中国在大熊猫分布的川陕甘三省已建立的40多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中,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被列为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大熊猫野生种群和圈养种群,野生的大熊猫有150余只,饲养的大熊猫有103只,分别占全国的15%和居全国第一。许多重大的关于大熊猫的生理、病理、饲养技术等研究和保护技术,都在这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人工授精的方式成功繁殖出了全球第一只大熊猫,克服了大熊猫繁殖过程中的三大难关,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阿坝的卧龙一带还是植物活化石珙桐树的生栖地。阿坝生活的藏羌民族,更是研究中国汉藏和藏缅语族衍生的活化石。三种古老的活化石同处一地,不能不说是阿坝最神奇的地方。熊猫文化的国际性,表现在它时刻牵动着世界的神经,从深层次上折射出中华民族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价值观和生态观。

1·5  历史文化的丰厚性

阿坝的历史文化悠久,积淀丰厚,具有重大的发掘整理价值,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都有一定的保存和传承,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全州历史文化的源渊和人文历史的厚重。其保护和利用将使旅游者通过文化之旅,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受到我州古代文化的洗礼。

岷江流域自古就流传着大禹治水、李冰治水的历史故事。根据《华阳国志》记载和有关专家、学者考证,大禹就降生在岷江上游的汶川石纽刳儿坪,其治水也是从岷江开始的,著名的治水经验“疏导”源于“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至今在岷江流域还遍布着大量禹迹和庙宫。传承大禹文化,弘扬大禹精神,打好大禹故里这张王牌,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岷山是古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发源于岷山的岷江,自古称为“江源”,是古蜀文化最先发达起来的地方。“魂化杜鹃”是蜀人羽化飞仙梦幻的开始,是后来道教以羽人飞仙为理念核心的滥觞。蜀王开明氏上天成为守昆仑之虚的开明兽,这也是仙化故事。古昆仑指的是岷山,岷山是道教昆仑真官仙灵的文化中心。古蜀王祖的仙化故事是古蜀人仙化想象力的真实记载,是古蜀仙道流传的真实记录。从巴蜀考古发现看,三星堆的鸟首人身青铜像,人身鸟足像以及各种鹰头杜鹃等凤鸟形象,是蜀人的羽化飞仙思想最早的渊源。特别是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上有线刻的鸟翅人体像,这是最早的羽人。这些形象所体现的蜀人羽化飞仙的思想,正是后来道教的核心。从岷江和大渡河流域各遗址出土的器物看,哈休遗址、营盘山遗址与三星堆遗址、宝墩遗址、金沙遗址都有相同的文化因子,构成了“哈休-营盘山-宝墩-三星堆-金沙”这一文化发展序列,古蜀文明可追溯到距今5500多年前。千百年来,历尽沧桑的蚕陵古镇的遗迹、广为传诵的蚕丛古蜀王的故事都给人以无穷的遐想。2007年,哈休遗址的考古试掘和研究等是彻底改变了大渡河新石器时代的研究局面,不仅在古蜀文化的研究上取得了颇为显赫的成果,而且又把古蜀文化历史向西推进了大约200公里,考古历史年代又向前扩展了500年左右,并从岷江的上游地区延伸到了大渡河的上游地区。

与碉楼文化带几乎重合的是石棺葬文化带,它起身岷江和大渡河上游,延至川滇藏。历史上,阿坝曾是戈基石棺墓葬文化发育十分成熟的地方。建国以来,省、州文物考古部门,先后发掘和清理了近千座石棺墓葬,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经过考古发现,茂县境内的为早、中期石棺墓葬,茂县以外乃至于四川甘孜、凉山和云南、西藏等西南地区境内的都系晚期的,由此表明,茂县是西南地区戈基石棺墓葬文化的发散源头。经勘探发现,在营盘山遗址总面积15万平方米范围内就分布有距今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近6万座规格各异的戈基石棺葬,规模属国内罕见。

古建筑是物质外显和文化内涵的结合,是某一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审美的综合写照。在川西高原上,还散布着近千座高耸云霄的古代建筑群——藏羌古碉群。川西高原藏羌古碉群,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古建筑形式,四千多年前的昌都卡诺文化遗址渐露雏形,二千多年前秦汉时期盛行于这一地区,因此被史学家视为独特的东方古建筑艺术而载入史册。川西高原藏羌高碉群可谓千姿百态、林林总总,其外部形状,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十三角等六种,高度从十余米到四、五十米不等。在上述类型的高碉中,石砌和土夯高碉尤存古代遗风,其渊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已经成为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项目。由高碉进入高碉文化,这是由形而下,上升到由形而上,由碉进入道,它创造了一个建筑文化高峰。史载清代乾隆年间初征和再征金川时,金川地区“千碉林立”,仅卡撒一寨便有石碉300余座。每当落日的余辉洒落在座座古碉身上,那“夕阳落西山,千碉映黄昏”的壮美景观总是令人赞美不已。初征金川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的一大“武功”,再征金川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的又一大“武功”。随着时光的流逝,伴着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除了留在历史著作中的记载之外,在实物和地域上的痕迹也不多见了。仅存一通乾隆打金川的“御制平定金川勒铭葛拉依碑”供世人瞻仰或凭吊。

据藏学专家考证,大渡河流域的大金川曾是史书中记载的东女国的故地。“嘉莫查瓦绒”也简称为“嘉绒”,其意为“女王统治的温暖河谷农区”,是唐代藏族人民对“东女国”的称呼。公元六至七世纪大金川出现过女性统治的东女国,其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女性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会制度。《旧唐书》称东女国“俗重妇人而轻丈夫”,《新唐书》记载东女国“俗轻男子,女贵者咸有侍男”。大金川嘉绒藏族风情中“顶毪衫”、“抢头帕”、“爬墙子”和马奈锅庄文化中男女各自围圈踏歌起舞的习俗可谓东女国文化的遗风。《旧唐书·东女国》记载:“其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批青袍,其袖委地。冬则羔裘,饰以纹锦。饰之以金。”记载与今大金川一带妇女装束一脉相承,其尚白、尚黑、披肩、头帕、刺绣和百褶裙、金银饰品、水獭皮裘袍边传统至今犹存。

阿坝州历来是绾扣南北,构通汉藏的战略要地。自唐代以来,中央政府与藏区相通的茶马古官道,就是这条古人称其为的 “冉駹山道”,故历代中央政府都视这条古道为“治藏之依托”,“控驭川甘青藏区之锁钥”,极为重视。这条古道,自秦汉以来就是川中盆地连接阿坝、青海和甘肃的商贸通衢。我州的边茶又称“北路边茶”,从唐代开始从北路茶马古道传入川甘青藏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开始是以物易物的简单往来,后来便逐渐发展成大规模的“以茶易马”和“茶土交流”。这就使这里不仅成为汉藏茶马互市之要津,而且也是历代中央政府实施“以茶制蕃”策略的关键所在。西部传统的“茶马古官道”有北、中、南三条线路,中路是川藏线、南路是滇藏线,而北路则是川甘青新线,是世界上最长的旅游纪行诗《松游小唱》中盛赞的“三脑九坪十八关”之“茶马古官道”,系中国西部覆盖半径和政治经济影响面最大的“茶马古官道”,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北路古贡道”。自唐朝以来,松州古城就成了“茶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内地边茶和日用百货与川、甘、青、陕边区的山货特产往来交换于古道,使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形成藏、羌族与汉族、回族之间的依赖性经济联接。茶马贸易使中央与藏区始终保持不可分割的关系,令藏区各部归服,心向统一。长期积淀成为国家统一意识和各族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传统价值观。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茶马古道既是一条经济和文化线,又是一条政治和国防线。

历史上,阿坝嘉绒藏区多数为土司制,或“土流并制”,土司虽在其辖区内拥有很大的权威,但他必须由中央政府所封,定期朝贡,纳赋,受地方行政官吏之管束。土司与藏传佛教和本教是一种相辅的关系,而不是由一人兼为行政和宗教的领袖,这与西藏地方的政教合一制度是大相径庭的。土司文化是中央政府经略边地的政治文化的表现形式。阿坝的土司制度从元代形成到明代拓展,再到清代改制,最后到民国残存,经历了四个阶段。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就是对嘉绒藏区,尤其是马尔康“四土”地区土司文化的真实写照。清乾隆年间在嘉绒地区改土为屯和土流并治以后,当地土司和土守备被允许拥有一定数量的屯兵,但是这些屯兵必须听从清政府征调,历史上这些屯兵曾多次奉召出征,先后深入到浙江宁波,西藏等地,参与反击英军和廓尔喀的侵略,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阿坝的历史文化蕴涵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连接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贯通中原文化和边地文化,既有华夏文明的起承,又有多元文化的转合,揭示了阿坝六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风貌,破解了史籍中关于阿坝的千古历史文化之迷。

1·6  宗教文化的神秘性

同藏区其它地区一样,阿坝民族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梵宇庙宫遍布高原,一直都是宗教信仰者及追求精神境界者梦寐以求的文化旅游圣地。山山都有神,湖湖都有灵。神山脚下的山道上,年年月月日日,涌动着令人感慨地转山念经人流。雪山圣湖的岸边上,每年来这里朝圣湖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往往先煨桑挂经幡,然后用湖水来洗浴能清除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肌肤上的污秽,使人的心灵纯洁,最后佛教徒按顺时针和本教徒按反时针方向绕湖转经。阿坝民族文化的宗教性突出表现在寺庙多、僧人多、信众多,藏传佛教和释比文化对藏羌民族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大,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阿坝神奇的自然风光无不染透着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而神秘的宗教文化又衬托着神奇的自然风光。阿坝宗教种类齐全,既有本土的藏族本教和羌族释比文化;也有外来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到2005年12月底,全州批准开放的宗教重点寺观就有288处。在阿坝,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宁玛、噶举、萨迦、觉囊、格鲁)俱全,同时还散布着藏族古老的白本教和黑本教,其寺、僧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既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其建筑又因修筑和产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和而不同”的格调与风采。宗教建筑的艺术性、宗教教义的哲理性、宗教绘画雕塑书法的艺术性和宗教气氛的神秘性都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游人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客观因素。在阿坝难以计数的宗教文化遗存里,许多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宗教艺术的殿堂和怀古寄情的遗存。这里,抑扬顿挫的梵音合着诵经的声音,始终营造出一个个美妙的境界。在信徒心目中,唱颂由佛、菩萨、神所加持的佛教六字真言和本教八字真言是众生与佛、菩萨、神之间的联络讯号,虔诚持诵集“言、身、意”于一体的宇宙真言声节时,可以唤起佛、菩萨、神的功德,加持于行者,令行者自性中本具的功德显现,发生不可思议的效力。由于宗教节日各不相同,以致一年四季这里都飘散着煨桑的烟雾,回荡着法器庄严神秘的法音,形成奇特的宗教景观。阿坝的藏传佛教文化地理格局是藏传佛教东渐和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一个缩影,因而形成了安多藏区以政教联盟为主,嘉绒藏区以政教分离为主,白马藏区以信奉古老黑本教和白本教为主,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与白黑本教相互并存的文化地理格局,这在全国藏区可谓绝无仅有。在阿坝,本教寺庙数量多、分布广,可谓全国藏区本教文化的大本营和复兴地。加之又是全国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根本道场和文化中心。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中观“它空” 显乘见地,可谓大乘佛教空性的另类大智慧,与中观“自空”显乘见地互动圆融、琴瑟合鸣。羌族的释比文化,信奉万物有灵,“释比”敲击羊皮鼓,曲腿腾挪起舞,被认为模拟大禹跛脚治水而称为“禹步舞”,又认为源于《诗经》“天降大雨,商羊起舞”而称为“商羊步”。

阿坝宗教文化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另一个特点,即不仅至今仍存留着种类繁多的原始宗教,而且在长期的儒、释、本、道多重交融中形成诸教并立、并存、并信,从本教和释比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可以说都在阿坝和谐相融互动。正是这种开放、兼容与创造性使藏羌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占有独特重要的地位,并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与现实意义。在全州宗教文化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棒托寺石刻大藏经及塔林、曾克寺碉庙群及彩塔林、藏传佛教和本教金汁或银汁大藏经《甘珠尔》与《丹珠尔》及雕版、藏传佛教觉囊派《它空中观经论》、羌族释比唱经和图经、藏传佛教宁玛派和本教最殊胜的密乘“大圆满”、噶举派最出名的“大手印” 密乘、萨迦派闻名于世的“道果” 密乘和格鲁派广受赞叹的“大威德” 密乘及坛城、觉囊派最完整传承的“时轮金刚密乘”及坛城、五大教派和本教风格各异的金刚神舞及金冠神舞等孤品和绝品。宗教文化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契合“从因特网到因陀罗网,从知识经济到善知识经济”的文化旅游发展态势,必将对文化旅游者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

阿坝州旅游区藏羌文化的独特性、红色文化的代表性、生态文化的综合性、熊猫文化的国际性、历史文化的丰厚性、宗教文化的神秘性,形成了文化内型多样、品位很高、内涵深厚、积淀悠久、地域性强、特色浓郁、组合良好的优势文化资源。且文化资源吸引向性为海外吸引向性,可作多类型、多层次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相互渗透的现代经济产业,不论旅游者出于何种旅行动机,文化性都必然是旅游主体的本质属性。实践证明,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含量越高,则该产品的价值也就越高,其发展的后劲也越足。文化旅游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成败兴衰,是旅游经济第二次创业的依托和潜在增长点。当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旅游主体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对文化旅游的享受与传播,是旅游中介体在旅游经营过程中对文化旅游的体现。阿坝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符合发展生态经济的要求,符合省委、省政府把阿坝建设成为四川国际旅游通道、全国旅游第一州的要求,也符合产业演进规律。当前,阿坝旅游发展急需进行第二次创业。在第二次创业过程中,要充分认识阿坝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和文化产业的后发优势,大力发掘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尤其要充分利用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捆绑集成和游客集散优势,切实加快文化资源资本化进程,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含量。因此,加快文化资源产业化和资本化进程,克服程式化、雷同化的框框,走差异化、立体化、科学化和集约化、精品化、品牌化的道路,是阿坝旅游从单一的观光游向综合旅游转化的必然结果,是推进旅游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

2、阿坝州文化旅游资源区域发展布局的构想

为全面开发文化资源,提升阿坝州旅游的文化内涵,结合全州的实际情况,在充分挖掘藏羌文化的精粹,以文化元素为符号、项目载体为支撑的前提下,阿坝州委、州政府提出了阿坝州以“一线五片”为骨架的文化旅游资源区域发展布局的构想。

2·1  纵贯打通“一线”,构建藏羌文化风情走廊展示线:以汶川县七盘沟禹帝祭坛为起点,沿理县、马尔康、金川、壤塘、阿坝、若尔盖一线,充分挖掘现有文化资源,打造独具藏羌风情的旅游产业集群,构建一条振兴阿坝州西南和西北部旅游的文化产业带。项目展示载体规划为:

2·1·1  打造“禹情七盘沟”,在进入阿坝的门户之地建设禹帝祭坛,以具有古蜀、古羌特色的宏伟建筑和隆重祭祀礼仪,表现“西兴东渐”的历史厚重感;

2·1·2  围绕“羌情桃坪”, 着力对理县桃坪羌寨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性利用,推出桃坪羌寨新区融民风民俗展示、体验为一体的羌族古建筑群落;围绕闲情无忧城,着力打造以甘堡藏寨、杂谷土司碉楼、维州城遗址、宝殿寺等为主题的探险、访古、观光、体验项目,推出融守备文化、屯兵文化、五屯民间文化于一体的 “博巴孙根”锅庄精品。

2·1·3  围绕“温情古尔沟”,本着“依山就势,遇水随形”的精神,推出水浴、药浴、熏浴、蒸气浴、花卉浴为一体的温泉藏药洗浴项目,着力把木城寨打造成为西部一流的高档温泉洗浴、保健养生的综合性、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多样性的温泉藏药洗浴度假中心,让游客感受神奇的温泉藏药浴文化。围绕“枫情米亚罗”,在狮子坪水库区着力打造融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藏族古碉楼建筑群落,把米亚罗建成亲近自然的高原小镇和与湖光山色相辉映的红叶景区;围绕野情鹧鸪山,着力打造高原雪山观光、摄影、探险、体验项目。

2·1·4  打造“激情马尔康”,将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建成集中展示、演示嘉绒藏族传统土司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和红军文化的博物馆,并将卓克基西索村建成嘉绒藏族民俗风情的大观园;利用《尘埃落定》力作的影响力,着力建设西部土司文化影视城,力争将《尘埃落定》拍摄成反映嘉绒藏族土司文化、高碉文化和锅庄文化的电影大片;构建“嘉绒传奇”主题公园,在马尔康建设全国最大的白塔群落和“嘉绒圣殿”巨型藏式建筑群落;扩大马尔康嘉绒锅庄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定期举办中国青藏高原国际圈舞节;围绕“野情鹧鸪山”,着力打造高原雪山观光、摄影、科考、探险等文化旅游项目。

2·1·5围绕“悟情中壤塘”,以中壤塘的觉囊巴藏经阁、时轮立体大坛城、万佛塔、香巴拉盛景图、黄财神等为物化和人化为载体,着力打造藏传佛教觉囊文化;围绕壤塘县的“财神圣山”和“财神坝子”,着力把青藏高原财神文化推向海内外华人世界和非华人世界;以棒托寺石刻大藏经及风格各异的塔林、日斯满巴民居碉房、曾克寺庙碉群及彩塔林等为物化和人化为载体,着力打造石头上的藏文化。

2·1·6 围绕“祥情阿坝”,融安多民居文化、民俗文化、部落文化、土官文化、折嘎说唱、安多藏戏、西部影视基地、演艺中心、麦桑官寨于一体,深度打造阿坝藏寨,扩大扎崇节的影响力。

2·1·7 围绕“豪情若尔盖”,依托河曲大草原,串联西部旅游牧场、格萨尔王塑像、安多藏族博物馆、达扎寺博物馆、达扎寺集镇、唐克集镇、金冠舞等展示载体,着力打造河曲马背文化旅游品牌。

2·1·8  举办伊莎贝尔与藏羌文化风情走廊国际学术研讨会,提高藏羌文化风情走廊的国际美誉度;组织人力,挖掘和整理诸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记、掌故、对联、诗词、题记等内容,加以提炼和文化包装,浓缩并形成比较规范的介绍、解说、匾额、碑碣、图书、画册和音像制品,使人们在每个地方都能领略到独特的藏羌文化精华,有效克服平庸和低层次的重复。

2·2  “一片”是重点打造九寨—黄龙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展示区:以九寨沟、黄龙为平台,以藏羌文化为基调,汇聚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元素和成果,重点构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际藏羌文化欢乐谷,提高其文化附加值。项目展示载体规划为:

2·2·1  依托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甲蕃古城、梦幻歌舞剧院、藏羌博物馆等“物化”和“人化”载体,积极承办国际重大会展、文化、节庆、博览活动,延伸文化创意产业链;建设类似但又有别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的“九寨沟国际论坛”,为海内外政界、商界及学术界、艺术界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与文化、对话与合作、人和自然等诸多方面问题的国际高层对话平台。
    2·2·2  建设一个从外观形态到演艺内容都能集中展示藏羌文艺精粹的九寨沟藏羌民族风情演艺中心,形成与九寨沟国际旅游品牌齐名的演艺精品链;邀请全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和著名编导杨丽萍策划打造两大类似但又有别于“巴黎红磨坊”和“纽约百老汇”的大型藏羌民族风情实景和舞台演艺品牌,形成人文九寨高品质的国际文化旅游品牌。

2·2·3  打造人文九寨,在扎如沟建设藏族精品文化展示、体验区,开辟国际高端游客市场;在中查沟建设集中展示藏区一流别墅建筑群落,打造中高端消费群体的文化体验、休闲地。

2·2·4  打造勿角白马藏族风情园,集中展示南坪曲子和白马藏族舞,扩大白马藏族涂抹节的国际影响力;延伸藏羌欢乐谷,将永乐镇集永丰寨、安乐寨、演艺中心、文化创意园区进行捆绑串联打造,填充藏羌文化元素和内容,实现“景区游,县城住”的目标。

2·2·5  举办“大唐松州”学术研讨会,全方位打造“大唐松州”高原唐文化、唐蕃和亲文化和松州歌堂,展示和体验茶马互市盛景;围绕江源文明和昆仑文化,举办隆重的江源祭拜仪式。

2·2·6  依托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的主题建筑群落,建设红军长征全程微缩景观,用声、光、电和全息成像技术与实景相结合的方式再现红军长征的悲壮历史画卷;以碑园为核心向全州红色经典景区辐射,形成“雪山草地,长征丰碑”红色文化旅游网络体系。

2·3  “二片”是构建河曲大草原牦牛文化旅游展示区:以若尔盖、红原、阿坝县河曲大草原为核心,辐射壤塘、松潘等地,重点开发牦牛和马背文化,提高其文化附加值。项目展示载体规划为:

2·3·1  将九曲黄河第一弯打造成体现黄河精神的标志性景点。

2·3·2  以格萨尔王营盘、格萨尔王骑士俱乐部、河曲大草原汽车营地、麦洼藏戏、麦洼锅庄、安多游牧部落等为物化和人化为载体,打造传统与时尚、粗旷与闲适、城市与景观融为一体的安多游牧部落风情园。

2·3·3  在若尔盖美朵(花)湖建立国际性高原湿地和黑颈鹤及草原人家保护、科考、观光、摄影基地。

2·3·4宇妥藏药公司依托“高原生态药谷”平台,规划打造高原药用植物资源(藏药)应用研究技术和生理适应性保健中心;若尔盖围绕南派藏医藏药传承基地建设,融道地、传承、加工、展示于一体,开发南派藏医藏药康体中心。

2·3·5  串联红原瓦切红军营地、巴西会议会址、包座战役等展示载体,建立融教育与体验为一体的红军长征过“草地”主题展示带;托展国际牦牛文化节的形式和内容,打造青藏高原河曲大草原节庆文化品牌。

2·3·6  发展牧家乐和牧民文化新村,建设体验“逐水草而居而牧”游牧生活的旅游文化牧场;

2·3·7  在阿坝县建立藏传佛教文化博览园和西部太阳部落文化影视基地。

2·4  “三片”是构建羌文化旅游核心展示区:以茂县为核心,提高其文化附加值。项目展示载体规划为:

2·4·1  以蜀文化源头为主题,建设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公园,打造蚕陵古镇和姜维城古蜀文化遗址。

2·4·2  打造萝卜羌寨黄土建筑群落和扩大龙溪羌人谷释比文化影响力;在映秀圣湖,重点挖掘和打造《大舞藏羌》舞台演艺精品。

2·4·3  以建设岷江上游中心城市为契机,将茂县凤仪镇打造成具有羌文化风貌的旅游城镇;以中华羌寨和中华羌族博物馆为品牌,集博览、研究、传承、展示、演艺、羌绣、文物仿制、羌笛制作、金银加工、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于一体,重点建设和打造城景一体的金、银龟包羌文化产业园区;推出岷江流域特有并具有长江和黄河文明元素的精品文物的复制、仿制品;推出面向时尚消费潮流的羌族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2·4·4  串联桃坪羌寨、黑虎羌寨、西羌第一村、萝卜羌寨、龙溪羌人谷等羌文化载体,建设集中展示羌族民俗文化、饮食文化、释比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歌舞文化、羌笛文化;打造一台《热比瓦盗火》大型神话歌舞剧,立体和艺术地把羌族古老的神话演绎出来。

2·4·5  托展羌族瓦尔俄足(歌仙)节、古羌转山会、花儿纳吉赛歌会、羌历年的内容和形式,打造羌族节庆品牌。

    2·5  “四片”是构建大熊猫文化旅游展示区:以卧龙大熊猫为品牌,辐射四姑娘山、九寨沟、毕棚沟等地,重点开发大熊猫文化,提高其文化附加值。项目展示载体规划为:

2·5·1  以卧龙大熊猫生态园、博物馆、演艺中心链接集成经营为基础,将参观感受、野外体验、休闲活动融为一体;建设一座现代化全景电影城,推出一部由国际动物影片大师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执导的科教影片和一部由国际知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故事影片,对大熊猫的生长和生活环境以及历史衍生的多维生态文化长景与人文环境进行生动、直观、形象的展介和宣传。

2·5·2  打造具有原生态文化品质的国际熊猫文化节。

2·5·3  成立卧龙大熊猫国际论坛,通过论坛与海内外政界、商界及学术界、艺术界建立的密切联系,扩大阿坝州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成都动漫基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设计、生产和销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熊猫文化和藏羌文化内涵的系列动漫游戏产品,建设一个以大熊猫动漫游戏体验和消费为内容的数字娱乐市场。

2·5·4  对作为“友好使者”出州的大熊猫,按藏羌文化礼俗举行出山仪式,将世界聚焦阿坝州。

2·5·5  推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开展“沿威尔逊之路,重返世界园林故乡”生态科考旅游,推出“世界园林故乡”品牌。

2·6  “五片”是构建嘉绒藏族文化旅游展示区:以马尔康县为核心,向黑水县、金川县、小金县和理县延展,重点开发嘉绒藏族农耕文化、碉楼文化及土司文化、嘉绒藏族风情。项目展示载体规划为:

2·6·1  在松岗、卓克基和马尔康三镇建设一流的集全国藏区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和休闲、旅游、体育、购物为一体的嘉绒阳光集镇带,打造嘉绒藏族文化旅游消费群体的休闲之所。

2·6·2  着力串联甘堡藏寨、米亚罗八角碉寨、色尔古藏寨、卓克基土司官寨、松岗土司官寨、沃日土司官寨、卓斯甲土司官寨等物化展示载体,将其打造成融嘉绒藏族风情、土司文化、守备文化、屯兵文化、锅庄文化、碉楼文化于一体的“嘉绒石头藏寨”,并推出黑水彩林民俗文化节,扩大“卡斯达温”歌舞的影响;依托卓克基会议会址、两河口会议会址、芦花会议会址、格勒得沙革命政府遗址、金川老街红军城、夹金山夹金村红军营地等展示载体,建立融教育与体验为一体的红军长征过“雪山”主题展示带。

2·6·3  扩大马尔康嘉绒藏族锅庄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特色浓郁的青藏高原国际圈舞节;串联勒乌围官寨、噶喇依官寨、马尔邦官寨、独松官寨、御碑亭、广华寺、曾达关碉、红衣大炮、美女阿扣等物化和人化载体,在县城东重点修复和打造勒乌围,推出融参与与体验为一体的乾隆皇帝打金川的文化旅游线路。

2·6·4  依托被誉为国内三大观音朝觐圣地之一的金川观音庙,串联马尔康毗庐圣窟、大藏寺、昌列寺、宝殿寺,推出观音文化和毗庐圣窟文化等藏传佛教名胜古迹朝觐体验旅游。

2·6·5  深度挖掘金川东女国文化和马奈锅庄文化,扩散“美人谷” 和东女风情谷的神秘魅力。

3、阿坝州文化旅游资源优化整合的着力路径

3.1 依托文化资源的禀赋和比较优势,特别是历史文化的丰厚性,在历史文化积淀越深厚的地区体现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深层次挖掘形成华夏文明寻根游、岷江大禹陵拜谒游、古蜀文明寻访游、东女国文化和乾隆打金川寻访游、“茶马古道”探寻游、土司文化领略游等专项精品历史文化旅游线路,打造21世纪中国寻根和祭祖文化之旅最佳目的地,构建国际“文明母地”实体文化和精神文化旅游景观及其产业带。

3.2  阿坝州是长江和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素有“天府水塔”和“黄河脐带”之称,生态功能地位十分突出,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代表性明显,依托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大熊猫文化的国际性,着力从单一的生态农牧业观光游览型向生态文化和熊猫文化的知识型、探究型、参与型旅游产品结构的转化,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深层次挖掘形成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探奇性为一体的科考和科普专项游路,注重其生态科学文化内涵和生态科技文化形式的展示,推出推出奇山异水自然风光游、科学考察与科普专项游、沿威尔逊之路重返世界园林故乡游、“福娃晶晶”故乡游、寻找人类净土游、生态农牧业观光游等多元化精品生态文化和熊猫文化组合旅游线路,打造21世纪世界生态文化和熊猫文化旅游的最佳目的地,构建国际“生态王国”实体文化旅游景观及其产业带。

3.3  阿坝州是世界遗产最集中的地区,通过连接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形成贯通九环线、西环线、内环线,覆盖全州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世界遗产旅游最佳目的地,构建“遗产廊道”文化旅游品牌及其产业带。

3.4  依托红色文化的代表性,体现突出主题和不断创新的原则,推出“重走雪山草地”、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故事探寻游、牦牛革命感受游等雪山草地专项红色文化旅游线,构建国际“雪山草地”实体文化和精神文化旅游景观及其产业带。

3.5  依托藏羌文化的独特性和宗教文化的神秘性,体现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深层次挖掘形成歌舞、乐器、礼仪、祭祀、娱乐、节庆、展览、晚会、公园、体育、餐饮、建筑、村寨、帐篷、宗教、民风、图腾、民俗、街市、服饰、购物、CI形象、掌故、神话、传说、道路、工艺品、宗教用品等喜闻乐见的系列民族文化体验型和参与型旅游套餐,推出依莎贝拉与藏羌文化走廊等专项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另一方面将全州宗教文化加以挖掘和整理,以宗教活动、宗教圣地和宗教文化为中心,深层次挖掘形成藏传佛教和释比文化探秘的特色旅游和专项旅游线路,打造人类心灵之旅的最佳目的地,打造国际体验藏羌民族文化风情的最佳目的地,构建国际“藏羌走廊”实体文化、行为文化和文化符号旅游景观及其产业带。

参考文献:

1、王玉成,旅游文化概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8月;

2、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3、张河清,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6月;

4、王怀林,神秘的女国文化带〔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5、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9月;

6、《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卧龙管理局,2005版本。

作者简介:zhuang8887969@163.com

庄春辉(1962-),男,藏族,四川壤塘县人,四川阿坝州文化局副局长兼州文联和州社科联副主席,四川省民族研究会和藏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文联民协会员

    电话:0837-887969; 0837-8669221      

 

上一篇: 阿坝州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布局及优化整合路径

下一篇: 阿坝州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布局及优化整合路径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