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对民俗文化的合理挖掘与利用,能影响整个纪录片的精神气质和创作走向,它可以加深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而全球化时代的差异化生存策略,更是让影视创作者对民族性的文化精髓进行挖掘与运用,它可以更多地唤起不同地区和文化的观众的观影热情。因此,民俗文化在纪录片中的叙事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什么角度,如何展现故事内容,用什么样的画面叙事技巧来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满足感官享受,是要思考的问题,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亦是如此。
1.选择能唤起观众共鸣的民俗题材
画面是电影语言最基本的要素,通过画面能感觉到真实的运动和感知,是电影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属性。纪录片作为视觉信息的承载体,是以叙事的方式展现所讲主题。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之所以引人瞩目,除了陶瓷本身是艺术瑰宝之外,更是把民俗文化融入进来,把陶瓷艺术还原到特定场景故事中,完成了纪录片创作的叙事表达。
在《瓷路》《china·瓷》中描绘的景德镇,是一座忙碌又闲适的城市,在这里每天人们做陶、烧陶,以故事叙述的方式讲述工匠们自己的故事、对制陶的工艺流程的熟练、对陶瓷的精雕细琢,每天开窑既有兴奋也有落寞的情绪变动,画面充斥着质朴的生活气息与对未来美好的期盼。观众对景德镇人们的民俗生活通过这一个个故事画面想象着制陶的辛苦与愉悦,都是能引起人们共鸣的生活题材。同时在讲故事的时候在画面的运用上,大都市的快镜头与瓷器意蕴的慢镜头相互交替变换,在画面中既感受到了陶瓷艺术品的魅力,又有忙碌的生活气息带来的共鸣,观众的心情也随着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
纪录片《手造中国》在叙事中以制作过程为主、工匠们一个个小故事为辅,讲述了从发现原料的惊喜到不断烧制的改进直到烧制成瓷的喜悦,由浅入深地讲述烧制成瓷的步骤与工序。这里面讲述了20位人物故事,每一位人物灵魂里都深深镌刻着工匠精神:“最后一位把桩师傅”胡家旺,回归手工制瓷的拉坯工匠小万,驻扎在山泉边进行古法制泥的制泥工匠老詹,小心翼翼控制矿石数量的采矿人老汪等等,每一件瓷器都融入了几十位工匠的汗水和心血。在画面叙事中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劳朴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陶瓷制作的执着与坚守,让人不禁对这些依旧坚持传承老祖宗留下的匠人们肃然起敬。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不仅仅是陶瓷记录片的一种拍摄手法,亦是现代人了解传统民俗文化,契合审美的一种交流方式。
2.叙事表达中倾注文化精神
纪录文化精神指的是:纪录片所纪录的内容和纪录片本身所采用的艺术形式所反映出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主要包括社会心理、人生态度、价值趋向、情感定位等内容。文化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存在,对于有相似文化背景、生活背景或相同价值取向的人来说,很容易引起文化的共鸣。记录片面对的观众是大众群体,每个阶层的身份背景虽然不同,文化精神却能引起人们的同感与共鸣,是精神价值的体现。
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物化的浸漫着中国人文精神的文化史。在陶瓷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渗透着中国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造就了陶瓷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在历代陶瓷演变进程中,每个朝代都融入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特点,如唐代的圆满,宋代的优雅,元代的敦厚,明代的多彩,清代的精致,这是陶瓷文化精神的象征。在《瓷路》《中国陶瓷》《china·瓷》《瓷器》等等记录片中,我们在观看这些陶瓷器皿时,画面呈现的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景象与文化背景。在那个时代和文化的烘托下,陶瓷更散发着浓郁的文化品格,附着着深厚的文化意识,甚至足以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符码。气质是会相互影响的,陶瓷器皿会在人们使用过程中从各个角度影响使用者的精神状态。反过来,使用者的精神状态也会影响着器皿的艺术气质。纪录片中文化精神就是讲述每个朝代、每个地区陶瓷的造型风格、成型工艺、烧成手法的同时,融合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气质,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精神。
3.现代影像技术的融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成像技术不断完善,拍摄技术也是不断更新,无人机航拍、水下摄影、广角摄影、微距摄影等等。同时,在影像技术中融入动画、电脑特技、三维和 CG 技术,我们能通过这种技术手法更直观更真实地感受到纪录片带来的视觉效果。现在,新出现的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也应用于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2016年,中国首部 VR全景航拍系列剧“最美中国”改变了传统纪录片与观众互动的方式。为观众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全新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运用全新的影像技术拍摄手法,能更全方位、立体地讲述记录历史,还原当时的民俗民风文化,更直观地展现当时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用数字技术完成史料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