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与实践三大战略
 
更新日期:2019-07-09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浏览次数:20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确立了高校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新理念以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发展和创新为切入点,通过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构建系

 
1、确立了高校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新理念
以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发展和创新为切入点,通过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构建系统的教育传承体系,引导在校学生和社会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从业人群全方位、多角度探究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内涵,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传承责任感。
凭借专业优势,构建“通识课+专业课+实操”的教学新理念。开设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被评为全国大学素质教育优秀通识课,《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被批为天津市级“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上述课程涵盖了设计、研发、营销、管理、贸易等多学科专业内容,由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10位教授共同讲授,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也从多学科角度了解纺织非遗的相关知识。
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新增设了《传统服饰艺术设计》、《传统服饰配饰》、《非遗服饰产品开发》、《纺织类非遗产品营销》、《纺织非遗传统技艺》等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纺织非遗设计、研发和营销人才。
构建了包含实践课程、实践活动、学科竞赛“三位一体”实践流程。已成功承办了三届,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创新方法研究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影响力扩大到全国40多所院校,把“纺织类非遗”办成了纺织类院校知名品牌赛事。
提炼并总结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三有原则”,即有特色、有故事、有价值。有特色说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有性、纯粹性、审美性;有故事说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历清楚,用途适宜,符合潮流;有价值说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靠、实在、美观、生动。
积极拓展整体育人面,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以技育人的教学新理念。强调合作是能动的实践,跟科技和传统的变迁互动,跟环境和需求互动,不断形成与人文相适应的内容与形式,融入现代的生活和实现文化的延续。
2、打造“多元融合”高校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新平台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位资源优势,集聚政府、高校、企业和传承人群力量打造“多元融合”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新平台,打造“多元融合”的创新,加强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连贯性、递进性与创新性。
积极与各省市文广新局、妇联、行业协会对接,成立了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学研联盟,截止到目前已经有京津冀、甘肃、青海、山西、河南七省市46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行业协会和省级以上传承人加盟。
高校要适当引进非物质遗产技艺课程,请各级传承人进校为学生们开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技艺课程,积极举办传承人群大讲堂。通过传承人的自身实例宣讲、体验式教学、田野调查、优秀作品的展示来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多维度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知情、知艺、知辩的能力,即文化要知情、技艺要知艺、发展要知辩。
3、面向双主体、立足双课堂、实现双目标
基于纺织类非遗的现状和特点,依托于地域优势,构建了以在校生和纺织类非遗技艺从业人群为教育双主体。以第一课堂强基础,以第二课堂拓眼界,以理论与实践协同互动增学养为手段,实现提升文化自信和传承创新相融共生的双目标。
结合“双一流”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以教育科学规划、国家艺术基金、天津哲社规划、天津科技战略项目、天津科普项目等为切入点,对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理念、教育模式、双主体特点等重要瓶颈问题深入研究,以项目带动和促进教学,为创新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与实践三大战略

下一篇: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与实践三大战略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