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巴渝水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
 
更新日期:2019-07-09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浏览次数:15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水文化可以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当今水利正由传统水利走向现代水利,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资源水利转变。弘扬巴渝水文化可以利用学校浓厚的水

 
1水文化可以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当今水利正由传统水利走向现代水利,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资源水利转变。弘扬巴渝水文化可以利用学校浓厚的水文化积淀,教导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热爱水利;激励学生发奋图强,励精图治,服务水利;培养学生艰苦创业,毕生奉献水利的精神;不断更新治水观念,成为新一代“水利人”。把水文化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作为必选课程进行学习,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里。比如我校把《文明在水之洲》纳入人文知识拓展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能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吸取传统水文化的精髓,树立人水和谐观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具人文教育和科普教育。
2水文化可以与和谐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气质,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学生都带着这种深入骨髓的印记,每一个来到这里人都能感受到这种氛围。我很喜欢的美女作家三毛说过的一句话“读书多了容颜自然就会改变,你读过的书藏在你的气质修养,胸襟无涯中”。想要让走进我们学校的人有一种文化氛围很浓厚、学生和老师都很有素养和品位的感觉,就要加强文化建设,全校参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比如可以成立读书协会,读书节,让大家爱上读书,其实我们学校图书馆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不要让书本在沉睡中慢慢变黄,那就违背了写书人的初衷,违背了大学教学的初衷,也违背了学校采购书籍的初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过半的内容都是关于阅读的。学生需要阅读,老师也需要阅读。让书籍去净化我们的灵魂,还学校一方真正的净土,净化校园生态文明。再者,为学校的每一个楼,每一条路取一个文化内涵丰富、名副其实的代号,比如我们的校训是“上善若水,学竟江河”,所以,学校每一栋楼都带一个“善”字或者“水”字相关。比如,教学楼叫“知善楼”,实训楼叫“智善楼”,女生宿舍叫“积流苑”;学校每一个污水盖上面都有学校的标志;学校主教楼和图书馆的外装饰都有水的蓝色……环境熏陶,让学生在学校时时处处感受水利,走进学校,水文化之养分如春雨般滋润着整个校园,滋养着每一位学子。 
3水文化可以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
精神的培养仅靠环境的熏陶与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精神的培养更需要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不断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升华为自己的精神境界。学校通过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样活动和专业实践,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和深化。2016年-2017年,我校联合重庆市水利学会与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会连续举办了“水与流域文明”与“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巴渝水文化论坛。3月22日是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2017年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届“中国水周”。我校结合联合国2017年“世界水日”宣传主题“Wastewater(废水)”和“中国水周”宣传主题“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为背景,精心组织开展了“心系水文•严律水资源保护”系列宣传活动;为深入推进优质院校水文化育人体系建设,2018年4月10日下午,我校与重庆常春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表就构建水文化育人理念体系开展研讨;2018年4月11日下午,由基础教学部承办,学生处协办的学院第37期上善大讲堂——水文化专题《在“歌俗”中诗意生活》学术讲座在正善楼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学院近400名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学校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和学术科技节;每年暑期组织开展水利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内容多样化的第二课堂为同学们陶冶情操、提升能力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更使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水利事业的崇高和责任,培养了水利人艰苦朴素、任劳任怨的坚强意志和品质。 
4水文化可以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相结合
我校各学科的老师一直以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把水文化融于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结合中国几千年的治水历史和实践进行文化渗透;有的老师针对我国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的特点,制作课件给学生感性认识;有的老师以邮品辅助水利专业教学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邀请水利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讲座,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树立现代治水理念。邀请水利专家来校做各种水利学术和水利形势报告,通过亲身经历向同学们展示了现代水利人的人格魅力,帮助同学们树立献身水利、立志成才的决心和信心。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巴渝水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 巴渝水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