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需求,学校、企业、研究院公司共建产学研平台,基于双元制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在共建资源共享机制、实践实训基地、专业师资团队及打造企业订单模式四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技术服务,推进生物医化学科建设,形成了“一平台、双螺旋、三衔接、四同步”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一)共建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保障平台资源共享
合理、完善的内部合作机制是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全省首创的混合所有制公共服务平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上市管理办法的要求设计,与众多企业合作,以股份制形式在校内成立产业研究院,实行“高校+企业+项目负责制+驻院研究”开放灵活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股东单位的作用,协调激活台州学院、4家上市公司和7家知名地方企业等多元主体。本着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双赢的目的,校企依托研究院共同建立双元制资产和人员共享机制,明确学校与研究院公司双方人员、硬件设备的双元制身份,明确各研发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的生产和实训范围,划分设备保养与维护维修职责和义务等,达到对资源共享的精细化管理。同时实现学校和研究院公司成员设备、场所、师资或研发人员的共享,为学生顶岗实习、合作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依托研究院公司平台,校企双方共建共享“厂中校”和“校中厂”。“厂中校”是指在产业研究院建立学生技能实训室和岗位实习基地,学校与公司按照协议签订仪器设备和中试基地使用和管理办法,利用产业研究院的研发室、安全评估实验室和中试生产线等资源,建立了学校有话语权的“厂中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向所有学生开放,有效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实训教学需求。“校中厂”是指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股东单位共享设备、人才和场地等硬件和软件资源,在学校内共建现代化管理制度下的企业,学校师生以项目为纽带,在校内就能参与企业的实景训练、项目研发和中试试验,及时了解行业的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合作行业、实习基地既为教师提供了现场教学平台和应用科学研究良好场所,又改变了学生原来先学习后实习的固定模式,可不受时空局限地进行实习实训,拓展了师生的实践空间。
(三)共培双师双能型队伍,强化实践育人水平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在“高校+企业+项目负责制+驻院研究”开放灵活的运行机制下,建立学校教师与研究院公司专家紧密对接交流机制。研究院实行以项目为核心的驻院研究工作机制,规定每个项目所获纯利润至少70%归项目工作室组成人员,并按贡献大小自主协商分配,这种激励机制有效集聚了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入驻研究院平台的专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教授等高端人才,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生物医药专家服务基地,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工程中心和台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也先后落户研究院,近一年来,已为企业提供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和工艺优化项目100多项,服务经费近1000万。研究院公司专家可聘任为学校兼职教授,一方面可直接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工程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指导和提升年轻教师业务水平。学校教师可到研究院公司从事研发和挂职实践锻炼,研究院项目精准对接企业实际需求,挂职的教师直接参与项目,不仅能掌握最新专业技术技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大量鲜活的实际案例,还有助于教师“双师双能”素质的培养提升。通过与企业长期紧密联系,实现了校企人才资源的优势互补、互培共进,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四)打造企业订单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环境平台的构建是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的重要保证。产业研究院是一个开放环境平台,除股东单位外,积极吸引台州市内外其他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如浙江伟星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万盛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南洋科技等30多家上市公司和规模企业入驻平台,共同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开设产教融合特色课程,以订单式模式开设了“伟星新材”班、“万盛班”、“九洲班”、“宏元班”等特色校企合作班。特色班实行“3+1”、“3+0.5+0.5”或“2+1+1”等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或三年在学校集中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并完成实验教学,最后一年到企业或研究院接受培训,并从事工程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在企业专家的参与下,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部分修改,增设与企业需要紧密相关的课程,学生接受企业的培训内容由企业根据需要确定,包括:安全生产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工程技能培训、上岗操作培训等。这些实质性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实习、就业岗位,切实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后顾之忧,而且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将会大力推动企业发展,开创了校企合作“共赢”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