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基于产学研平台实施的双元制协同育人取得的成效已初显,但在部分校企合作关系上仍较为松散,合作的层次和深度还有待提升,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关注度还不够高。为了使双元制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建议加强校政企三方之间、三方与区域发展之间的沟通交流。
(一) 优化产学研合作的机制环境
组织内外机制环境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保持高校在合作平台中充分的“话语权”。企业和学校专业带头人都是合作内部组织领导者,这是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在组织中作用直接影响到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成效,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库与知识库的作用,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否则会降低利益共同点达成度,日益走向边缘化甚至出局。其次,激励机制是组织将规划理想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根本有效手段,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这是激励研究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主动性的关键,是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例如台州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虽集聚海内外生物医化行业顶级专家,但平台利润分配不“排资论辈”,按贡献大小自主协商分配,这种激励机制有效吸引了许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年轻的科研力量。再次,地方政府引导作用是强有力的外部机制环境,政府行政力对优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作用非常迅速,能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但过度参与会降低市场对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各方组织机构的积极性。产学研的外部机制环境错综复杂,但上述三个方面是形成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的关键因素,是校、政、企才形成合力共育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保障。
(二)强化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发展的互动
产学研合作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分两个方面。一是与知识创新的互动。知识创新是形成产学研合作基本需求之一,最直接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高校、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企业为高校和产学研平台等技术研发机构提供充足的经费,而平台则提供相应的人力、设备和知识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提高技术成型的效率。二是与人才培养的互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高校、企业要主动积极与研究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构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环境,加强产学研“无缝”合作,使学生在“学做相融”中,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中涉及的生产设备、技术、供应链、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知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的特色
产学研合作特色不仅要体现一定区域经济特色,还要创新模式在整合区域内各方资源上体现特色。一是在构建区域内产学研合作框架时,应充分调研分析区域科技、经济的发展现状,传承地方文化历史,依托区域内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形成区域产业技术和品牌等软资源优势,实现企业、高校、研究院的三方面互赢,进而形成三者之间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在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时,不局限与个别企业合作,可以立足一种行业或产业,吸收区域内一定数量、规模的行业企业,集聚业内高端人才,打好“组合拳”,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共建共享共赢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实力,反之,跟风上阵只会降低资源的利用率,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区域经济水平和质量。台州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即为台州首创组建的混合所有制研究机构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得到了省委组织部和台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