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医药卫生 » 正文
传统医学理论
 
更新日期:2019-07-10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浏览次数:56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经络理论《灵枢经脉》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又曰:膀胱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从巅入

 
1 经络理论
《灵枢·经脉》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又曰:“膀胱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从巅入络⋯⋯挟脊抵腰中⋯⋯下挟脊⋯⋯别下贯胛,挟脊内⋯⋯”。可见督脉与膀胱经皆挟脊而行。督脉与膀胱经相互联络、别走,共主一身之阳,且五脏六腑的背俞穴均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督脉与膀胱经对于调节五脏六腑之阴阳平衡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这也是夹脊穴调整阴阳平衡的理论基础。《灵枢·五音五味》中又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 冲、任二脉上循脊里,是夹脊穴所在之处。而冲脉又被称为“血海”、“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了重要作用;任脉则“起于中极之下,⋯⋯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被称为“阴脉之海”,统摄全身诸阴,又与督脉相会,起到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因此,针刺夹脊穴能调整冲任,运行全身气血,调和全身阴阳。
背俞穴定位在膀胱经上,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中循行路径最长、联系脏腑组织最多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络肾属膀胱,,与心脑等脏腑直接发生联系,通过经别的离入出合,接纳、转输各经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的会合,交会穴的通达,,与五脏六腑相通,五脏六腑之气就皆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膀胱经与其他十一经脉也有了广泛的联系: ①足太阳膀胱经上接于手太阳小肠经。②足太阳下交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③在头巅顶部与督脉及足厥阴肝经交会。④其分支从腰中下挟脊贯臀与足少阳胆经会于环跳穴。⑤与手少阴之经别, 会合于目内眦睛明穴。由此直接于督脉、小肠经、肾经、肝经、胆经、心经等相联系。所以背俞穴在临床上主治脏腑疾病有了理论依据。
督脉位居背脊, 后正中线, 其两侧为膀胱经, 均属于“背属阳”之列, 督脉在循行过程中其经脉及经别均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素间·骨空论》中曰:“督脉看, 起于少腹之下……至少阴与巨阳(即是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低腰中,入循膂(相当于今挟脊旁肌肉),络肾……”;《灵枢·经脉篇》中又曰:“督脉之别, 名曰长强, 挟脊上项, 散头上, 下肩胛左右, 别走太阳, 入贯膂……”;《难经·二十八难》中亦曰:“督脉者, 起于下极之俞, 并于脊里, 上至风府, 入属于脑, 上巅循额, 至鼻柱……。”可见, 督脉的经脉中有与膀胱经并行者, 也有分支与其相通, 而经别则“入贯膂”,即进入到脊柱两旁,遂与膀胱经相通,而且两者同起于目内眦,又在风府穴处相交会,由此可见两条经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督脉属奇经八脉, 总督人体一身之阳气 ,对十二经脉起着统摄调节的作用。 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是主体,而十二经脉又与十二脏腑直接相通,所以膀胱经通过与督脉的联系,可以影响和调节其他经脉及其脏腑的气血,背俞穴作为膀胱经上的穴位,自然也就可以通过膀胱经的作用,调整影响脏腑气血。而夹脊穴则位于督脉和膀胱经之间,督脉之别和膀胱经又挟脊而行,三者有交贯关系,而且都和背部区域有密切联系,所以背部功能带有了其经络基础。
经络的横行说[[]],人体除了有纵向发布的经脉,必定存在有横向发布的经脉,所谓的有经就要有纬,这些横向的经络就将背部俞穴和脏腑器官联系在一起。如果把背部同一水平位的夹脊穴、背俞穴连接成一条直线,并且向胸腹部方向延伸,灸可以出现多条与带脉平行的横向经脉;如果把同一经脉的募穴和俞穴贯穿督脉和任脉连接成一条直线亦可以形成与带脉走向相似的十二条横向经络。由此也背部功能带提供了理论基础。
2 脏腑气机理论
《脉经》“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谓肾间动气也。”《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日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文中强调了原气为脏腑十二经的根本,人体通过上中下三焦将原气散布到各脏腑经脉。而背俞穴为脏腑之气所发,脏腑之气又源于人体的原气,故背俞穴与原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灵枢•背俞》中曰:“五藏(脏)之俞,出于背。”说的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灵枢•卫气》曰:“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脸。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腑,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踩上以下。”可见胸气腹气都输注于背俞穴,即气街之气止于背部。原气、三焦之气、脏腑之气、气街之气是相贯一致的,都是气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不同形式。原气是人体的本原之气,脏腑之气则是原气物布于脏腑部位的名称,气街与三焦之气则是原气脏腑之气散布通过头胸腹胫气街及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形式。可见原气、三焦之气、脏腑之气、气街之气都与背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背部功能带有了其脏腑气机理论基础。
3 脏腑的传统解剖定位
对于脏腑定位的描述在《内经》中虽然有提及,但是没有比较具体的叙述。明代医家赵献可的《医贯•《内经》十二官论•形影图说》中曰:“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覆诸脏…。肺之下为心,心有系络,上系于肺…。心之下有心包络,即膻中也…。此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著…。膈膜之下为肝…。肝短叶中,有胆附焉…。咽下是膈膜。膈膜之下为胃…;其左有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胃之左有小肠,后附脊膂,…外附脐上…;右有大肠,即回肠,当脐左…。广肠左侧为膀胱,乃津液之府…。肾有二,精所舍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红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命名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其对脏腑比较完整的定位描述。而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则曰:“肺重三三两,六叶两耳,四垂如盖,附脊第三椎,…。心重十二两,…,居肺上膈下,附脊第五椎。…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三焦者,…,上焦在心下、胃上,…中焦在胃中脘,当脐上四寸…,下焦当膀胱上际…。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其脏在右胁、右肾之间,并胃,附第九椎…。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脾重二斤三两…附脊十一椎…。小肠上口即胃之下口,在脐上二寸,复下一寸为水分穴,为小肠下口…。大肠…当脐中心,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也。…肾有两枚…当胃下两旁,入脊膂,附脊十四椎,前与脐平。膀胱…居肾下之大前,大肠之侧,膀胱上口即小肠下口…。”书中不仅对脏腑定位有了相应的描述,还对其在背部的投影有了一定的描述,也是在古代医学著作中首次出现对脏腑的体表投影的描述,为背俞穴和夹脊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背俞功能带存在的理论依据。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传统医学理论

下一篇: 传统医学理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