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研究成果认为,可以从市场因素和非市场、非竞争因素两大维度对行业工资差距进行理论解释。
首先,不同行业的劳动复杂程度、劳动条件存在差别,那些工作强度大、稳定性差、条件艰苦的行业为吸引劳动力,需要提供超出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作为补偿,由此造成的行业工资差距。劳动特征差异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工资差距,特别是采掘业、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等“苦脏累险”行业平均工资始终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成为工资最高行业之一的现象。
其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在同一个时间点上,不同行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新兴行业产品需求量大,发展迅速,从而引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从而推升该行业工资上涨。近年来,我国高工资行业门类主要是信息技术业和金融业,高工资行业大类主要是资本市场服务、其他金融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货币金融服务业、烟草制品业、航空运输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管道运输业、新闻和出版业等。这些行业多数是第三次产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逐渐发展壮大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新兴行业,处于快速扩张期。以金融业为例。2015年我国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达到1044家;2001年到2015年,证券类营业部从2700家扩张到7705家,期货类营业部从1186家扩大到1618家;私募基金公司从2014年的4955家猛增到2015年的25005家。新兴行业快速发展,资本不断涌入,导致人才需求旺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业工资增长,2016年上述行业工资均已经超过10万元、有的甚至到达20万元以上,远高于当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
再次,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本存量不同,也会造成行业工资差距。在人力资本积累较高的行业,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获得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积累的成本投入较高,单位时间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较高,必然要求获得较高的工资回报。我国金融、信息技术、教育、卫生、科研领域人才密集密,本科以上学历者占比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2016年均达到35%~45%。这些行业工资水平始终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与人力资本积累因素密不可分。
除上述市场性因素外,多数研究认为,行政管制、自然垄断和利润分享制度等非竞争性因素也是影响行业工资差距的重要原因。一些行业受到自然垄断、行政管制、政策壁垒等非竞争性因素保护,收入和利润率远高于市场均衡水平,如果企业实行劳动者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挂钩浮动制度,则会推动该行业工资水平持续较快增长。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工资始终排名前两位的金融业、信息技术业都是高利润行业门类,也都是国有经济占主导的垄断行业。2015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信息技术业增长16.4%,高于全社会增加值7%的增长速度;同年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等低工资行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3.9%、3.5%和4.6%。这些行业的收入增长和超高利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非市场因素。以金融业为例。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且长期存在外部监管缺失等问题,金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实际竞争力低下,并在运营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不良贷款和金融风险。但依靠利率政策、行业规制以及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非市场因素,这些企业仍然获取了大量的利差、手续费、佣金收入,利润非常丰厚。2015年,我国最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利润率高达51.5%,主要证券类公司营业利润率达到55.5%,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的营业利润率[工业企业利润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1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计算。其中采矿业3.7%、制造业6.2%、电力燃气热力生产供应业7.6%]。其中,工商银行利润的73.4%来自于利差收入、20.5%来自于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主要证券类公司利润的35.7%来自于利差收入、63.8%来自于手续费和佣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