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基于社交媒体创新高校德育工作
 
更新日期:2019-07-10   来源:开放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18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既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习惯、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处事方式,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各大高校应当

 
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既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习惯、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处事方式,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各大高校应当顺应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以基于社交媒体转变德育理念、拓展德育方法、健全管理制度以及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四个方面为突破口,综合施策、合力并举,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效果的有效提升。
1转变德育理念
从古今中外大大小小改革的经验中不难发现,硬件的改革推行容易、见效明显,但软件的改革往往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这里的“软件”,主要就是指人的思维理念。当前各大高校几乎都在一些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上开通了官方账号,各种班级、学生团体和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机构的社交媒体账号也纷纷登台。尽管一些教师和辅导员也开始借助微信、微博、知乎、豆瓣等社交媒体尝试着通过分享学习资料、组织交流讨论等方式来对大学生群体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但是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理念依然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社交媒体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便是传播主体的平等化,也就是说,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每一名用户,其身份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在这种理念的深刻影响下,如今的大学生群体追求平等的意识越发强烈,他们内心深处对“被传播”、“被教育”的身份处境非常排斥。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充分了解和掌握社交媒体技术及其蕴藏的设计思想,改变原来对带有明显不平等色彩的德育理念,转而将大学生视为一个需要与之平等对话交流的群体,并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向其传递正确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处事规范。具体来说,一是要在思想上真转变。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在思想上切实摒弃“学生就应当老老实实地接受教育”的传统理念,转而承认且尊重大学生群体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将大学生群体与自己都视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双方地位平等,拥有相同的话语权。德育工作者应当借助社交媒体鼓励大学生群体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和诉求,并在此基础上与之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充分彰显德育工作的人文关怀精神。二是要在行动上真体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在把握正确价值观导向的基础上,真正让大学生群体在德育工作中担当大任、走上前台,要鼓励大学生群体在思政课堂上“唱主角”,大力支持学生团体组织开展线上网下的德育活动,真正让大学生群体感受到自己在德育工作中不是机械的“被教育者”,而是肩负重大责任的、能够发挥重大影响的“教育者”本身。
2拓展德育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法的传统高校德育工作之所以吸引力不足,根本原因在于其单向度的灌输意味较重而缺乏深层次的互动体验。尽管也有很多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了网络元素,但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原本单向度灌输的种类和趣味性,并未在深层次互动体验这一层面对德育工作的方法有实质性的拓展。社交媒体之所以冠以“社交”二字,说明用户之间得以依托一定的人际关系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是社交媒体的本质特征。因此,拓展高校德育工作方法,一定要在如何实现并且深化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体验上“大做文章”。一是让互动体验贯穿思政课堂教学全过程。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要借助社交媒体开展思想调查,在经常性地关注学生发布的最新动态和与学生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寻找他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内心的真实诉求和担忧的现实困惑,并以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出发点;在课堂教学的实施阶段,要利用多种社交媒体技术充分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让课堂教学突破时空条件的束缚,使更多身处教室之外的大学生也能够感受甚至实时参与到教学现场的交流讨论当中。在课堂教学的课后反馈阶段,要利用社交媒体倾听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评价,积极吸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二是让互动体验贯穿到为大学生提供的信息服务中。在日常信息服务上,高校不能仅视其官方社交媒体平台为单纯的信息发布窗口,更要充分重视在这些平台上与大学生开展交流互动,尽可能做到学生有留言、学校有反馈。并且,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引导,让大学生在接受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三是要让互动体验贯穿到校园文化活动中。高校应当积极实现社交媒体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组织校园微电影展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校园智能APP创意设计等线上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众聚合的现象,组织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线下活动。比如,依靠社交媒体聚合校园音乐发烧友,进而向线下延伸,举办校园音乐会;依靠社交媒体聚合喜爱体育运动的大学生,进而让他们来筹划组织校园运动会等。大学生群体通过参与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不仅锻炼了个人能力素质,更能深化思想道德的修炼与养成。
3 健全管理制度
社交媒体的出现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思维理念上的启迪和技术平台上的支持,很多高校已经开始了基于社交媒体开展德育工作的探索,在取得有益经验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如平台管理滞后、工作机制缺失、责任边界模糊、相关保障缺位等问题。高校开展基于社交媒体的德育工作不能是一种短期跟风和“炒概念”的行为,不能满足于开通了几个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几条信息咨询、开展了几次新闻报道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要通过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体制机制上确保高校德育工作与社交媒体的深度融合,既要把社交媒体纳入高校德育工作的涵盖范围,又要让社交媒体成为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效果的“利器”。 一是要健全组织领导架构。高校应当成立一个由一名校领导任组长,以宣传部门、保卫部门、学校信息中心、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高校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工作指导、技术研究和相关资源的协调保障。二是要健全运行机制。各大高校应当逐步健全完善基于社交媒体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其中必须对如何基于社交媒体进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调查、如何设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如何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校师生使用社交媒体需要遵守的纪律以及相关的人员、资金和技术保障等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并且清楚划定各部门的责任边界和相关责任人的岗位职责,确保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顺畅、高效。三是要健全评估反馈机制。针对社交媒体的用户数据采集、舆情热度分析、言论倾向评价等技术为解决德育工作效果评估和反馈难以量化考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因此,高校应当借助这些社交媒体技术,建立较为系统的评价指标,让德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都能参与到对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复盘”和评估过程中,并及时反馈评估结果,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德育效果提供更为直接且更具说服力的参考依据。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基于社交媒体创新高校德育工作

下一篇: 基于社交媒体创新高校德育工作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