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一曲人本主义的赞歌 ——解读梨园戏《陈三五娘》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戏曲艺术   浏览次数:32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曲人本主义的赞歌解读梨园戏《陈三五娘》摘要:梨园戏《陈三五娘》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剧作具有人本主义的浪漫精神,表现了人

 

一曲人本主义的赞歌

——解读梨园戏《陈三五娘》

               

摘要:梨园戏《陈三五娘》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剧作具有人本主义的浪漫精神,表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具有反叛封建礼教与时代束缚的积极价值;剧作的情节处理、环境设置以及音乐舞蹈富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民风民俗韵味浓郁;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人本主义;民风民俗;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   I207.32                     文献标识码:A

《陈三五娘》,是梨园戏传统剧目之一,流行于闽粤一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故事源出明代永乐年间传奇小说《荔镜传》,万历年间传奇剧作《荔镜记》。许书纪根据老艺人蔡尤本、徐志红口述整理的剧本是现在众多版本中最早的一种。此剧带有鲜明的叛逆封建礼教色彩,讴歌男女自由婚姻,为封建卫道者所不容,明、清两代一再遭到禁演。全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梨园戏、高甲戏、潮剧、莆仙戏、芗剧的传统剧目。

其大致剧情是:宋时,泉州书生陈三伯卿送哥嫂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逢元宵节,在灯下遇黄九郎之女五娘碧琚,互生爱慕。富豪林大,贪五娘美色,贿赂媒婆李姐谋取。黄九郎趋势贪财,应允了这门亲事。陈三从广南回来,路经黄家绣楼,五娘投以荔枝手帕,以心相许。陈三为接近五娘,装扮成磨镜匠来到黄家,故意打破铜镜,卖身为奴。后经丫环益春相助,陈三得以和五娘相会,互诉衷肠。此时,林大已经下聘。婚期临近,陈三带五娘和益春深夜逃奔泉州。行至中途,陈三被官府抓捕,幸得哥嫂相救,始得获释,并与五娘有情人终成眷属。##end##

《陈三五娘》一剧多少年来深受南国乃至南洋群岛诸地观众的喜爱,其突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首先,剧作具有人本主义的浪漫精神,表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具有反叛封建礼教与时代束缚的积极价值。我们知道,“陈三五娘”的故事产生于明代中叶,这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萌芽阶段,粤东、闽南作为对外交往的窗口,随着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发展,与这种经济关系密切相关的民主、自由的思想影响也渐渐出现,从而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反映到文艺创作中。这就为什么会出现千金小姐黄五娘敢于在楼上把“手帕荔枝掷分伊”,而贵公子的陈三,居然卖身为奴三年,以求能追求五娘。这些“胆大妄为”的“越轨”行为,正是民主、自由思想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事实上,我们翻看历史可以知道,明朝中叶之后,中国出现了一股以李贽为代表人物的反道学思想,“童心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思想对当时社会和民众的影响比较重大。尤其是李贽的一些充满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的观念,具有极大的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色彩。比如,李贽为“私”进行了彻底的申辩。他毫不顾忌地把“私”规定为“心性”的本质,由于“心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以把“私”纳入到人的“心性”之中,不仅使“私”获得了正当性,而且“心性”也在与“私”的结合中得到了新的意义。李贽所说的“心私”的“私”,就是每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和追求。他坚持认为,“私”既是自然的法则,也是实际的趋势。李贽认为那种“无私”的主张,只是虚妄之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也。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故官人而不私以禄,则虽召之必不来矣;苟无高爵,则虽劝之必不至矣。虽有孔子之圣,苟无司寇之任、相事之摄,必不能一旦安其身于鲁也决矣。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言说也。然则为无私之说者,皆画饼之谈、观场之见,但令隔壁好听,不管脚跟虚实,无益于事,只乱聪耳,不足采也。”按照李贽的逻辑,“私”是人心所固有,而且是“必然”的,人只有通过私才能显现出他的“本心”,一个人没有了“私心”,也就失去了他的“本心”。李贽所举的例子是强有力的,按照这些例子,人的行为的动机和出发点,都是建立在人对自身利益的要求之上。只有人能够“占有”他的所得和实际利益,他才会具有劳动及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当然,这不是那种所谓损人利己的“自私自利主义”,而是基于劳有所得的对自身“利益”的正当性要求,剥夺了这种“私”,实际上也就是剥夺了个人的正当利益和生存权。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李贽所辩护的人的利己、利我之私心,也就是人的各种欲望及其满足要求。从李贽所说的“就其力之所能为,与心之所欲为,势之所必为之以听之,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千万人之欲”来看,他没有为“人欲”设定限制,他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能力所能达到和人心所欲达到的合乎人性的愿望。被理学家们视为禁忌的人正常的欲求和利益心,李贽坚持认为是不能压制的,因为它是基于人的“自然”生存要求而产生的趋势。每个人要成就自己,就是按照每个人的自我特性来发展自己。他乐观地设想,如果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性情来满足每个人的欲求,每个人也就获得了他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各从所好,各聘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被正统儒家视为“异端”的李贽,伸张“私”的权利和人的自然欲求的满足,要求个体和自我的自立,主张恢复作为人的本真的“童心”,是对压抑私欲的“道学”虚假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抗争。孔子曰“食色,性也”,在人的所有合理欲望之中,爱情的觉醒当然是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力量自然也是最为强大的。所以封建社会历来对于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压制最为强烈。《陈三五娘》一剧表现的恰恰是一对青年男女为了爱情自主而进行的艰难的追求过程,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有意思的是李贽号卓吾,籍贯福建晋江,生活在明朝中后叶,正是《陈三五娘》诞生以及广为流传的地方和时候。

其次,剧作的情节处理、环境设置以及音乐舞蹈富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民风民俗韵味浓郁。《睇灯》一场是故事中各个人物登场的一场戏,应该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剧作者把 这一个开端安排在元宵节的灯会上既合情合理又富有浓郁的地方气息。闽粤一带有“元宵争看采莲船”“顽童  蒲歌舞,傅粉嬉游,于今渐甚,其声歌轻婉,闽广相半”“正月十五日,······银花火树,舞榭歌台,鱼龙曼延之观,······糜不毕具。故有正月灯,二月戏之谚”可见闽粤一带的元宵佳节是非常隆重热闹的。正是由于元宵佳节热闹非凡,所以各色人等都会在这一个时间出来活动,找寻自己心中所要找寻的目标。即使是大家闺秀的黄五娘,平时轻易没有机会外出露脸,但是在“上下楼台火照火,往来车马人看人”的灯节终于有机会出来上街玩赏。元宵的热闹自然更是吸引着陈三这样的青年男子以及林大这样的纨绔子弟。选择这一特定环境,安排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物,抱者不同的心情来到彩灯下,糅合与一台上,具有浓郁的喜剧氛围。陈三与五娘在这样一个欢乐的节日里邂逅相逢,又是在睇灯解谜之时,通过一盏盏灯谜故事,如《嫦娥奔月》、《相如鼓琴》等,闪烁出陈三与五娘的心胸与个性,正是由于共同的见解与才华,促使他们相互之间产生了浓浓的爱意。林大以及其他官宦子弟的丑行,更是衬托出了陈三五娘爱情的美好与纯真。《投荔》一场同样具有浓郁的民风民俗气息的情节安排。在潮州,民间确实有农历六月六赏夏吃荔枝的风俗,剧作把一位不满意父亲安排的亲事,独自怀念“月下赏灯人”的五娘安排在楼上吃荔枝,不经意间看到了骑白马的陈三,便投下荔枝,作为寄托终身的标志,并唱到:“荔啊!枝啊,凭你做月下老人”。既推动情节的自然发展,又富有地方生活特色。《彩球舞》是最具福建安海民间特色的民间音乐舞蹈,其逗趣的表演、生动的演绎、凸显出了安海独特的民俗传统文化内涵,它所制造出的锣鼓喧天、欢庆祥和的景象,能够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和祈求清净吉祥、合家安康的心愿。这段民间舞蹈在剧作中的出现,衬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更使观众感受到了浓烈的地方气息。

再次,剧作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五娘的形象是全剧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五娘是一个聪慧、勇敢,看重情义,富有抗争精神,个人主体意识已经觉醒的叛逆者形象。在元宵节外出游玩之时,五娘对灯谜故事了然于心:

  (益春)阿娘这是么故事?
(五娘)这是张生与莺莺,他们一见钟情,纵然老夫人家规森严,终于待月西厢。
(益春)阿娘这又是什么故事?
(五娘)这是刘翠屏彩楼抛绣球,,他们不慕荣华,双双寒窑苦守,好比雪里梅花,终成人间佳话。
(李姐)阿娘,这一屏又是什么?
(五娘)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生前不能结为夫妻,死后化作双飞蝴蝶,至情至性千古流传。

引惹得站在旁边的陈三颇为感慨:“这位小姐仔,不但精通书史,更兼才艺无双,诚属难得,难得。”在听了陈三吟咏的诗句之后,很快便随口和了一首。这些都可见出五娘的冰雪聪明。同时五娘的自我主体意识已经渐渐觉醒,所以对于一切违背她的自由意志的行为,她都勇敢坚决地表示自己的抗议。林大由于在元宵节看到五娘的美色,花重金贿赂媒婆李姐做媒。五娘知道之后,痛斥了李姐,并坚决对父亲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五娘(白)你难道不知林大是何等样人,今日还来说媒是何道理。

(唱):今日来提亲,屈害我一生一世,怨爹爹轻信你花言巧语欠思忖,全不顾念亲生女儿。

(白)益春把他赶出来。

(唱):晴天劈雳,使人心悲,爹爹你为何错主意,不顾女儿一生受亏,那林大……那林大乃是轻狂子,我令死也不与他匹配,万般心事付流水,一生愿望尽成灰。

五娘的勇敢还表现在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虽然还是有些羞羞答答,但是毕竟勇敢地将自己的心意表达出来:

五娘(唱):只道是此生已矣,谁料楼台重相见,莫不是天公有意谅我痴,我待把满怀心事对他诉,怎奈是女儿家如何把话提。

(唱):情脉脉无限羞意,心悬悬似在梦里。千言万语但凭这荔枝递心意。

五娘(白):三兄,如今急火已燃眉,无限伤心泪湿衣。林家倘若再相逼,拼将一死酬知已。

陈三(白):生则同生死同死,妹死我也愿相随。事到燃眉欲一决,绝处未必无生机。

五娘(白):感谢三兄深情义,不枉碧琚一片痴。含羞愿将终身托。生生死死不分离。

剧中陈三也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勇敢追求自己爱情的人物形象。陈三自从

元宵节见到五娘不仅被她的美丽打动,还特别欣赏她的精通书史,才艺无双。虽然心中早就对五娘有所爱慕,却没有像林大一样冒冒失失去表达自己的情意,显得特别尊重对方。在再次相遇,并得到了无娘手赠的并蒂荔枝,明白了五娘的心意之后,陈三毫不顾及林大已经向五娘的父亲发聘并且在当地颇有势力的情况,机智地打破铜镜,卖身为奴,终于赢得机会,与心上人一起冲破阻碍,胜利私奔。陈三对待五娘并不是类似于登徒子似的,而是颇为真诚,正是这点真诚深深打动着五娘。比如《绣孤鸾》一场,五娘问陈三家中有几人时,陈三回答加上父母兄嫂妹子和自己一共七人,于是一段对话异常精彩:

五娘(白)只有六人,哪有七位?

陈三(白)还有娘仔你。

五娘(白)人还未过门,就将人算在内。

陈三(白)自投荔枝那日,我就把你算在内了。

真是神来之笔,表现出了陈三的真诚与可爱。

益春是五娘的侍女,显得调皮可爱,泼辣勇敢,对五娘也是忠心不二。五娘听了陈三的诗后,自己和了一首,吟了出来,益春与五娘有一段对话:

益春(白)阿娘此诗,小婢似曾听见。

五娘(白)此诗是我刚才吟就,你在何处听见,

益春(白)阿娘不信,那我待我来念:海天漠漠水云横,斗酒……篇诗万……里情,阿娘岂对?

五娘(白)你念的是别人的诗,

益春(白)哦,我知了,阿娘是在和人家的诗。

在得知李姐收人贿赂强做媒的时候,与小姐站在一道,大骂道:骂一声老狐狸,出言无状惹人气,你为贪小利不顾人家生和死,还敢在阿娘面前乱搬口舌,你乱搬口舌。在后来陈三来府中为奴,与五娘相会以及最后成功私奔等事情上,益春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另外,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剪除了许多显得累赘多余的情节以及充满封建迷信色彩、色情、低级趣味的一些粗鄙词句,使得整个剧作显得更加凝练、统一。

参考文献:

①蔡铁民.一部民间传说的历史演变.民间文化.1997,02.

②庄群.从《陈三五娘》到《益春》.广东史志.2003,03.

③黄文捐.从《牡丹亭》到《陈三五娘》.艺苑 . 2005,02.

④吴榕青.明代前本《荔枝记》戏文探微.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⑤王安葵、余从.中国当代戏曲史.学苑出版社.2005,06.


 

上一篇: 一曲人本主义的赞歌 ——解读梨园戏《陈三五娘》

下一篇: 一曲人本主义的赞歌 ——解读梨园戏《陈三五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