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话语使用历史久远,但话语权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这些名家真言都说明了理论的重要性。同样,话语权的核心是有理论支撑的、有具体内涵的概念或范畴,而不是单纯的语词;话语的争论甚至斗争不是概念的争论,不是词语的争论,而是理论的斗争,是具有某种政治的、经济的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话语权的争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影响力也必须深入系统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理论研究。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1984年创立以来,历经 30 多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尽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相对较弱,话语权不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理论的研究也相对滞后,远远落后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例如,笔者以“话语权理论”为主题,在CNKI搜索,截至2018年7月19日,共有文献221篇,其中近三年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多,共107篇,占总数约48%。
(二)舆论引导和内容管理难度提升,话语掌控力不强
自媒体的普及和使用更像一把双刃剑,随着“无微不至、无网不欢”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海量信息让高校大学生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选择更加多样、需求更加多元,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加大了舆论引导和内容管理的难度。表现在:
一是对网络信息的快餐式阅读以及接受信息碎片化导致大学生思维辨识趋向肤浅和表象化,尽管刷屏已够频繁,但“低头族”们的信息整合和辨析能力毕竟有限,“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困惑,尤其在一些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容易道听途说,断章取义,认识模糊,知行分离,理想信念迷茫,三观不正。同时,在有效应对上看,对一突发信息的舆情引导往往发生在事后,并且需要经过信息的甄别,去伪存真、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去应对,其危机处理和舆情引导应对更像一种倒逼,往往陷于滞后和被动的局面,仓促应对也难免措施不到位或失灵,这导致大学生在面临不良三观侵袭时,对现实悲观消极,负面情绪和负面话语爆棚。
二是西方敌对势力以先进的技术为载体,以强势的学术话语为手段,以所谓的“普世价值”为内涵,以学术交流、资助科研、扶植社团为掩护,冲破国家和校园壁垒,千方百计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更增加了校园舆论引导和内容管理的难度。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还存在着对现实需求把握不准、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尤其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内容不适应大学生的需要,“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课程亲和力差,抬头率低、人到了心却没有到的现象在大部分高校依然没有实现全面改观,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现的影响力、吸引力、引领力必然就会大打折扣。
四是高校的部分教师贯彻“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佳,关于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与融入的思考与落实不到位。因此,面对不断涌来的新问题、新形势、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话语权的提升和巩固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三)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繁重,话语危机常态化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争夺日益复杂和严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控制和话语危机呈现常态化趋势。这种“常态化”与教育者的危机感和本领恐慌常态化相伴生,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繁重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