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国剧运动探源之一——民族自信的找回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浏览次数:33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国剧运动探源之一民族自信的找回内容摘要:国剧运动的发生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必然性,但是为什么运动发起人是一群欧美留学

 

国剧运动探源之一

                    ——民族自信的找回

内容摘要:国剧运动的发生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必然性,但是为什么运动发起人是一群欧美留学生?这些经历过欧风美雨的留学生本应给我们带来西方最流行的文学和艺术,为什么却对曾经受到五四激烈批判的传统戏曲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遗老遗少们钟爱戏曲无可厚非,但是这些西装革履的留学生如此重视戏曲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关键词:国剧运动  民族自信 

    1923年余上沅留美入卡内基大学艺术学院学习戏剧,继转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西洋戏剧文学及剧场艺术,在阿美利加戏剧艺术学院格迪斯技术所兼修舞台技术,同时继续为《晨报》副刊撰稿,写作了大量的介绍美国戏剧动态和有关戏剧理论。具梁实秋回忆“民国十四年,上沅到了纽约,入哥伦比亚大学,那时候布兰德·马修斯教授已经退休,但是他的著名戏剧图书室照常开放,许多研究戏剧的学子在这里获到珍贵的资料,其中特别有价值的一部分是英美历年演戏的档案。上沅在美国这一年博览了古典与现代的戏剧文学。但是获益最多的尚不在此,他在这大都市的剧院看了无数的名剧之精彩演出。看戏是很费钱的,穷学生不能常看,但是研究戏剧的人非看不可,于是只好以最低代价挤上所谓的‘黑人天堂’,爬上剧院最高一层的座位,甚至站立而无座位。”[①]在美国的戏剧研究和学习让这些留学海外的人们真正深入认识了西方戏剧。对舞台表演、戏剧理论、戏剧史等等都有了深入的研究。谙熟戏曲的他们研究过西方戏剧之后,获得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突破了单方面研究的视野局限,在中西戏剧的比较中探索戏剧发展的道路。

余上沅等人清醒的认识到西方写实主义的局限。“我们知道在舞台上模仿自然,是终归失败的。艺术表现的价值。全在告诉人它是什么,不在它是假充什么——这是一切艺术的根本问题。硬要假充,又想尽了方法来掩饰它的假,这根本上就失掉了忠实。而且也是枉费心力,因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它假的。”[②]当艺术去假充真实的时候就已经失掉了根本。虽然是枉费心机但是写实的戏剧无法摆脱这种“作假”。他们看到了写实戏剧的“假”,而这种假又无可避免,这就是写实戏剧的的悖论。面对这种舞台上的假,观众们只能承认它的假,否则就无法欣赏艺术了。当观众已经意识到舞台上的假之后,写实戏剧就面临着危机了。

此时西方的戏剧家们已经开始寻找出路了。“现在的艺术世界,是反写实运动弥漫的时候。西方的艺术家正在那里拼命摆脱自然的桎梏,四面八方求救兵。”[③]莱因哈特等已经开始对舞台进行尝试性的改革了。正是看到写实戏剧的局限,他们开始重新评价传统戏曲的写意性了。“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向别人学习的时候,我们可能是在发现自己被压抑的方面”[④]

赵太侔指出:西方“戏剧的反自然运动是比较任何艺术困难些,因为它的内容是人生,表现的媒介是人体,语言动作是人的语言动作,与人生太直接,所以超脱也最困难”,而“中国的戏剧,倒早打破了这一关”。戏曲舞台的写意性虚拟性突破了写实戏剧幻景的悖论。当承认舞台的虚假之后观众和演员之间获得了共识,所关注的不再是舞台对现实模仿的真实程度,而是戏剧内容的情感深度了。“和他们相对的还有另外一种演员,他老实承认他不过是一个演员,台下有许多人在看他,他的目的只是要用他的艺术去感到这些人。这种演员就叫做非写实派或是写意派。”[⑤]老实承认的态度比勉强造假更能让人接受。戏曲把表演的中心放在抒发内心情感上,求表达内在的真实。这里他明显的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标准,重神似而非形似。不是简单的模仿重复而是内在精神的表达。在舞台上要传达生命的真体验而不是外形动作上的模仿。##end##

 余上沅在《旧戏评价》一文说到:“自从舞台变到写实以后,名为打破了第四堵墙,其实在演员与观众之间,反添了一堵更厉害的墙。对于再行打破这个真的第四堵墙,进步的西洋戏剧艺术家已经做过很多的实验,得过相当的成功。我们与其是顺着写实的歧途去兜圈子,回头来还是要打破写实,那就未免太不爱惜精力了。非写实的中国表演,是与纯粹艺术相近的,我们应该认清它的价值。”[⑥]在与写实的比较中,写意的直率的承认观演的假定性,包含着更多的艺术成分,能给人更多的艺术的享受。

     他们在发现西方戏剧的弊端之后开始从本民族的戏剧中寻找出路。正是在对西方戏剧近距离接触让他们开始反观中国传统的写意戏曲。正是在学习西方戏剧的时候注意到了戏曲的写意性,找到了新的戏剧发展方向。这给他们进行国剧运动增加了巨大的信心。

    除却写意戏曲带来的自信之外,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对他们的鼓舞也是巨大的。爱尔兰对本民族戏剧的重新发掘获得成功,和爱尔兰有着相似近代史的中国一定也可以成功。余上沅1924年2月22日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之女杰》。详细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爱尔兰文艺复兴中的戏剧创作。对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就使得“爱尔兰文学在世界文学界里站了一个特殊位置的”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戏剧表示了“钦羡”之情。特别对“能用最经济的方法把爱尔兰人的灵魂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格莱葛瑞夫人及其剧作作了详细的介绍。和爱尔兰有着近似的屈辱史,在强大的统治者面前,如何唤起民众的民族自尊,如何启迪民智成为爱尔兰与中国的有识之士所不可推卸的重任。爱尔兰戏剧运动对唤起民族情感激发民族斗志起了巨大的宣传作用。爱尔兰的成功就是我们明天的成功。

    叶崇智在《辛额》中对爱尔兰戏剧运动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创作方法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这运动是原于民族的觉悟,而同时又受大陆上反写实派趋潮的影响。……这般人觉得国家主义的运动还不是根本的办法,最先要的是使得人民知道自己民族的稗史,并尊爱先民的信仰,使他们自己发生一种民族文化的觉悟”。这次运动的题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先民稗史;二是现在农民的简单生活;三是稗史神秘与讽刺的剧本。“这三种剧本却是完全‘爱尔兰’的,又都是写实派的艺术眼光所没有看到的。”这里他注意到了两点:一是这次运动对民族题材的选择和这种题材对民族觉悟的影响;二是这次运动对写实主义的超越。而这两点正切合了他们的心理:既能实现戏剧的社会功用又能和写实运动相左。所以他对中国当时的戏剧运动很不满:“中国这几年来,因为受了《新青年》的影响,写实的热度很高。但是中国的民族稗史和信仰,比‘爱尔兰’的是丰富的多;而现在描写内地农民生活的著作,还是在萌芽时代。对这种生活有兴趣的人,应当多注意于方言和村民的各种信仰与传说;用同情的态度和他们一起生活,方可以得着民族的自然精神。”正是爱尔兰戏剧运动对自身民族的自信,影响他们开始把眼光放在本民族的戏剧方面,从题材到艺术形式开始寻找民族特色。爱尔兰戏剧运动的成功对他们的影响和鼓舞是巨大的。

    留学在外的留学生身在异乡更容易激起民族情感,思乡情怀。国家的衰弱让国人在国外也受到了不平的待遇。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喜欢群居一处,一是因为生活习惯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白种人有种优越感,与他们打交道不太容易。远在异国他乡,容易泛起一种民族感情。闻一多曾经说过“美利坚非我久留之地!”他曾写信向朋友披露自己的胸怀说:“在美国只知白种人也;有颜色之人,蛮夷也,狗彘也。呜呼!我堂堂华胄,有五千年之政教、礼俗、文学、美术,除不娴制造机械为杀人掠财之用,有何者多后于彼哉?”他对祖国满腔热忱,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引以自豪,他不愿受歧视。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让他们对祖国的艺术有着浓郁的依恋情怀。在这样的境遇里更容易激起民族情感。另外身在海外让他们保持一定距离的审美关照,对戏曲能有更清醒理智的态度。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他们留学欧美,更加清楚的看到西方写实主义戏剧面临的悖论和考验。西方的戏剧家们开始开始出现写意性倾向,向东方寻找出路。这无疑让感到事事不如人的弱国子民感受到了巨大的民族尊严,唤回了久已缺失的民族自信。他们强调写意戏曲对西方写实戏剧的超越。舞台表演上的虚拟性和艺术形式上的纯粹性,成为建设新戏剧的基础。在此找到突破口,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民族戏剧。同时他们接受了爱尔兰戏剧运动的鼓舞,以之为榜样发起国剧运动,以期唤起民众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另外他们身处异域,国家的贫弱更容易激起他们强烈的民族情感,一旦发现自己有着西方所没有的优势势必激发他们的热情,义无反顾的抛开一切回国发起国剧运动。



[①] 梁实秋:《悼念余上沅》,《戏剧》,1996年第3期,第11页。

[②] ƒ⑤⑥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出版社,1927年9月,第140、130、10、196页。

 

[④] 【爱尔兰】安东尼·太特罗:《本文人类学》,第1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上一篇: 国剧运动探源之一——民族自信的找回

下一篇: 国剧运动探源之一——民族自信的找回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