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语文行为性均衡因素
 
更新日期:2019-07-11   来源:喀什大学学报   浏览次数:20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行为是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基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维度,教学行动可分为自主和合作两类行动。前者强调教学行为从以教导学向以学先教转型,以

 
行为是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基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维度,教学行动可分为自主和合作两类行动。前者强调教学行为从“以教导学”向“以学先教”转型,以求智相长;后者针对传统教学中有班级之名,无互助之实。
自主是一种主体精神的外显。在西方社会学发展过程中曾有一个困境,即“社会结构制约与个人行为自主性”的矛盾,比如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就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与外在制约性。而韦伯(M. Weber)则对迪尔凯姆观点进行了批评,并建构了四种“理想型”的“社会行为”。以上两种观点没有摆脱二元对立的思想束缚,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Giddens)则克服了两者的缺点,他认为结构可以对人的行动产生规约和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社会行动者都以有结构存在为前提。吉氏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实践中要有良好的课堂结构,因为师生的主体性发挥必须依赖于此种结构。对于学生来说,自主实际上就是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的主动化。而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本身有离不开教学的过程。只有在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彻底解放学生。
在古罗马时代,昆体良(M.F.Quintilianus),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明确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要求教育要与人的自然性一致,法国近代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J.J.Rousseau)“反对长篇大论地口头解释。”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杰斯(C.R.Rogers)则认为,“别人的选择和过分控制只会消弱学生的能力”而他所首倡的“非指导性教学”则吃呢更为自主学习的重要理论依据。受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自主学习已成为我国当前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学习型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做出选择和控制,学习时间又能自我进行计划和管理;遇到学习困难时能够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学生处于自主的状态,是独立的学习主体,且具有独立的心理结构。其学习型态将主要以自主的方式进行。
若教学过程中自主的维度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释放,那么合作的维度便为教学提供了主体间性提升的新视野。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不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而生生关系则几乎被忽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种单主体的封闭性学习行为,而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合作行为,特别是学习主体间的合作。此种合作常常被忽略,其关键问题在于陷于自我观念之中的主体彼此之间如何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的共同体。交互主体性的提出则给人以启发,两个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交互行为关系,它发生于通过语言而建立起来的对稳定的意义的理解的主体间的框架中。因此,主体间性能克服由于主体性不均衡导致的个体失衡,使处于某一场域中的主体都能共存共长。传统教学中课堂被安排成不利于学生主体间互助的“秧田式”,教与学控制的不对称导致师生在主体间性上的不平等,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失去了主体性。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师生、生生合作形成的前提性条件即为主体间性。
从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场”理论可以看出,群体中成员间目标的积极互动,可以促进群体内正向的场效应。这为教学中主体合作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年龄想法nag的儿童彼此的最近发展区也相距不远。彼此伙伴合作比独自解决问题思维活动水平高,学生们就学习任务所进行的相互利用本身可以提升学生的成绩。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文莱教授(J.R.Levin)的精制理论也认为,在团队中的压力和责任感使主体的经历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和兴奋,对知识进行精制化处理,可以使新知能更接近于学习者的心理和意义结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语文行为性均衡因素

下一篇: 语文行为性均衡因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