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武岭实践的当下思考
 
更新日期:2019-07-11   来源:教育评论   浏览次数:22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武岭学校的创建虽源自对母亲的承诺,但学校的发展却倾注了整个蒋氏家族的鼎力支持。其间,宋美龄、蒋经国以及蒋中正的胞兄蒋介卿也投入大量的精力。武

 
武岭学校的创建虽源自对母亲的承诺,但学校的发展却倾注了整个蒋氏家族的鼎力支持。其间,宋美龄、蒋经国以及蒋中正的胞兄蒋介卿也投入大量的精力。武岭学校的创办和特色的形成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带来诸多的启示。
1.灵魂归乡的善举
蒋中正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对故乡眷念之情表现地特别浓郁而热烈。蒋中正遵母遗愿办学的念头始于1921年6月26日,“上午往武岭庵,遇凌导师,谈自办义务学校,拟出万元之资为学校之常年费”,但1925年春才建成以私邸丰镐房为校舍的“禽孝区立小学”。宁波虽素有办学渊源,但在溪口乡下办学却是新鲜事物,武岭学校筹备时间之长,说明了其办学之初也是困难重重。“从1927年到1936年武岭学校的大事记记载中可以看到,蒋介石非常关心武岭学校的校务,仅这十年中就来过武岭学校29次”。蒋中正坚持二十余年回馈家乡,不仅投资办学(在其关照下,武岭学校获得行政院救济总署特殊关照),更将溪口整体规划投资建设。这种灵魂归乡的善举,以及坚持不懈的管理,在当下对世人更具有现实意义。
2.立足本土的教育
武岭学校的课程开设,首先是遵守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规定,规范开设文化课程;其次是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课程及校本课程;第三是重视军事化训练,贯彻“三民主义”教育;第四是活动竞赛类课程,学校经常举办速算、写作、讲演、书法、美术、早操、篮排球等比赛及耕田、插秧、割稻等农事竞赛活动。班际又定时开展整洁、秩序等锦标赛。春季组织学生远足,秋季组织学生野营。每年春秋两季,学校还不定期的邀请社会各界学者名流来校作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面对这些课程开设,带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更多的是——立足本土的教育才是乡村教育的前途。
3.推陈出新的发展
1987年,在中央、省、市三级人民政府发关心下,武岭中学复校回迁原址,揭开其新的一幕。武岭中学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立足本土、面向世界,重塑“礼义廉耻”校训文化内涵,挖掘和利用历史社会资源,为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牵线搭桥,形成新的校园文化特色。在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将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乡土文化、学校文化结合起来,提出“人人皆人才,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断丰富和提升办学的品位。
历史学家杨天石评价蒋中正:既有大功,又有大过。他领导北伐,消灭军阀,初步完成中国的统一,是一大功;第二大功是他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挽救了近代中国最严重的一次亡国危机。笔者认为,精心设计和打造武岭学校,也是蒋中正的一大功劳。在蒋氏一族的鼎力支持下,凭着现代的学校课程设置、完整的学校组织、中西合璧的建筑和一流的室内设施,成为当时一流的学校。以学校为始点,提高溪口镇的文明水平,辐射奉化一方水土,为今天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追源和观察这所学校,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民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角,折射出蒋中正爱家治国的一角,折射出两岸关系血浓于水的一角,更折射出今日甬上名校形成的渊源。透过这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不再是一句口号,看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悄然落地。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武岭实践的当下思考

下一篇: 武岭实践的当下思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