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提出:“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也就是把思维和语言(以及“人文素养”)同作为大学语文的一项基本素养,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不仅涉及价值观、民族精神、思想境界及其他非智力因素,而且还关系到人的健康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大学语文教育可以挖掘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它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更浓。更需要利用背景知识进行提炼、阐释和解读,以帮助大学生进行体验、感受和领悟,进而将其升华为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实现向善、求真与审美的统一。师生互动,通过交流,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品质,让学生更理性地认知自然和社会生活,有助于学生净化思想、美化心灵、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建构内心的精神家园,使学生成为具有崇高精神境界和健全人格品质的社会主体,拥有完美的个性、良好的道德、现代的意识、健康的心态、强烈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通过卓有成效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大学生对民族和社会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个人发展的愿景,增强精神力量,极大地提高个人对未来职业、生活的自信心,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健全的、出色的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人才。
人文素质指在人文方面人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更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它由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观念、意志等因素综合“内凝”而成。既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还要多依靠直觉和想象来获得支撑人文知识理论的内在逻辑,超越感性和理性,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直接性、自发性和非逻辑性,能够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最终形成掌握特有的人文方法。使人具备人文知识、塑造人文精神和培养人文思维的各种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对人文现象的研究是通过直觉、领悟、认知、价值判断等,使人文素质客观化、把主体内容物质化的过程,目的在于能够使学生学会用人文方法思考和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思维和人文方法是构成人文素质的四个维度,也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四个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