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黄背心”的背后
 
更新日期:2019-07-12   来源:世界知识   浏览次数:22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巨大贫富差距法国当权派奉行自由主义,赞成货币与人员的自由流动,认为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既能给人们带来未来的希望,又能为慷慨的社会服

 
(一)巨大贫富差距
法国当权派奉行自由主义,赞成货币与人员的自由流动,认为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既能给人们带来未来的希望,又能为慷慨的社会服务埋单,以帮助生活困苦的人维持下去。民众选出中左或中右翼的自由主义者,让他们管理经济和国家福利,通过加减税从技术上进行调整,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让市场发挥其神奇的魔力,使民众始终在变得富裕。
然而,设想并未奏效。奉行自由主义政策确实使法国经济总体上实现了复苏和增长,但仅有某些人从中获益,即大城市和近郊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居民,这其中包括法国上层的经济和政治精英。而在其他地区,人们则陷于水深火热,只能挣扎在贫困线勉强维持生计或者被远远甩在后面。
另外,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危机以来,法国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一直高居不下,有时会超过10%,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甚至是德国、英国的两倍还多,而25岁以下年轻人失业率甚至高达25%。而失业率高企的直接受害者,便是处于贫困线左右的低收入民众,他们更容易受到失业的威胁,甚至是经常处于失业状态,生计无以维持,而富人阶层则几乎不受影响,收入平稳增长。这便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和底层民众的心理失衡。
所以“黄背心”运动的爆发,究其根本,是法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不少老百姓包括中产阶层对生活、就业、下一代教育失去安全感而对全球化的强烈反弹,是民粹主义的集中和极端形式的爆发。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就是西方国家资本与劳动矛盾积累至今的再次“大爆发”,反映出西方国家没解决好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矛盾。
(二)整体经济环境欠佳
法国在二战后积极展开经济建设,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法国经济起飞,经历了“光辉三十年”。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法国GDP增长率便在负数和5%之间起起伏伏,六七十年代增长率达7%的盛景难再。尔后又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愈显乏力,始终徘徊在0.2%-3%之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声称法国是“欧洲心脏的定时炸弹”。这一切,都给法国民众留下了阴影:经济乏力使本就困难呢的底层民众生活雪上加霜,而德国、英国的逐渐恢复则更加重了法国民众的恐慌——他们担心法国经济一蹶不振,荣光不再、未来一片黑暗。法国民众急切渴望一位力挽狂澜的总统来改革法国,带领法国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未来。于是法国民众将年轻的“改革者”马克龙送上了总统宝座。只是从“黄背心”运动便可看出,马克龙上台并未众望所归,实现法国人的梦。
(三)“富人的总统”马克龙
在法国主流政治党派选战正酣之时,马克龙带领着自己的非主流新党——“共和国前进”党代表中左翼挺进选战最前沿,并成功击败代表极右翼的国民阵线党魁勒庞,在法国民众寄予厚望下高票当选法国总统,成为有史以来法国最年轻总统。
然而,法国民众还是失望了。不可否认,马克龙找到了法国问题的症结所在,他着眼未来、布局长远,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果法国拥有稍微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从而使民众具有接受改革短期阵痛的弹性,那么这些政策是一定会对法国带来积极利好的——据法国政府预估,政策顺利实施下去的话到2022年可创造近30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下降至5.9%。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法国经济和社会问题积重难返,经济增速放缓、高失业率、巨大贫富差距以及恐怖袭击等顽疾早已使富有革命激情的法国民众忍无可忍,致使改革推进举步维艰。
另外,马克龙存在个人问题。一是马克龙缺乏政治经验;二是他不够亲民。马克龙在2017年入主爱丽舍宫之前,仅有两年从事法国经济部长职位的履历,“他之前从未参加过选举,从未见过选民”,这解释了他在与法国民众打交道时缺乏机智,不善于向民众释放他的政治改革理念,造成了他的第二个问题——脱离群众。自上台以来,实施的废除部分财产税举措明显对精英阶层更有好处,因而受到了反对派及民众的严厉批评,他被冠以“富人的总统”的称号。而且由于马克龙表现出的傲慢和偏爱说教的风格让他被民众批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法国人不想要一个说话像企业高管、做派像君主的人做总统。
当然,以上三个因素是“黄背心”运动一发不可收拾的重要诱因,但并非仅限于此。法国面临恐怖主义威胁、欧洲与“脱轨”的美国展开贸易战、移民潮的涌入、以及中国的强大等客观因素,也成为点燃法国民众积压在心中的怒火的重要导火索。
法国民众在全球化浪潮下迷失方向。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黄背心”的背后

下一篇: “黄背心”的背后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