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四成”德育机制的实践价值
 
更新日期:2019-07-12   来源:教育评论   浏览次数:17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四成德育梳理成人成长成才成功四个维度架构德育体系,内含仁、义、礼、智、信、勇等丰富道德元素。需要指出的是,四成四个维度的划分不是绝对的,逻辑

 
“四成”德育梳理“成人”“成长”“成才”“成功”四个维度架构德育体系,内含仁、义、礼、智、信、勇等丰富道德元素。需要指出的是,“四成”四个维度的划分不是绝对的,逻辑上体现交叉融合,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四成”德育机制的实践价值体现在:
(一)反思回应德育“短板”:问题导向下的探究性实践
新时期,教育环境复杂化导致现实“短板”问题日益凸显。基于对传统思政育人理念、育人机制、德育内容,及实施路径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地深刻反思基础之上,“四成”德育机制积极思考探究,理性应对困境。针对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旧,资源配置不合理,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缺位,德育对象不均衡化,德育差异化与独特性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四成”德育顺应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坚持以学生成长为第一要务,遵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遵循高校发展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德育工作,以植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德育模式合理配置育人资源,构建多部门协同育人机制。工作中肯定人的独有价值,不断推进学生差异化教育,践行“人人皆可出彩”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回归主体现实需求:求学与做人的融合统一
教育无疑具有本体性和“工具性”双重价值。人的发展是一切教育的本体价值;只有在人的全面、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生产、创造出更多地社会财富,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这是教育的附属价值即“工具”价值所在。然而现实中,多方主体对人的社会价值过度强调,片面坚守“人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服务社会进步”的教育理念。不仅如此,应试教育背景下,自中小学至高校,不少学校唯分是论,对成绩过多关注,对人的成长需求漠视。再者,传统教育理念中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价值失落,在这种片面价值观指导下,极易生成极端功利主义,片面主义、狭隘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等人格主体,现代社会中可见越来越多的现实案例。“四成”德育回归主体现实需要,教导学生先做人,再求学。师生关系是超越主体间性的存在,教师懂得尊重学生,主动发现其内在价值,关注其成长需求,其开展的道德人格教育指向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既关注主体意识重塑,重视人的认知、情感、态度等的培养,又重视人的实践能力及与他人交往能力的锻炼。
(三)系统架构德育体系:推动德育主体实现人格再造
“四成”德育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德性主义文化,并系统化、结构化地开展现代道德人格教育。《孟子·尽心篇》中始见于“教育”二字,王国维先生认为其体现教者、受教者两方面内容,有“令”“效”“养”“长”等丰富含义。他倡导以道德教育之,“道德者,教育之最高目的”。中国儒家传统学说也将道德放在至高的位置,倡导要不断修练“仁、义、礼、智、信”等德性人格特质。现代新儒学早期代表者梁漱溟先生认为,“以道德统括文化,或至少是在全部文化中道德气氛特重,确为中国的事实。”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涵养道德人格,“四成”体系中,居于首位的“成人”教育即从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理想信念、道德素养提升等方面着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及道德内化教育。“成长”与“成才”教育涵盖了更为丰富的德目体系与教育内容,通过培养主体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心理品质等,提升行为处世能力。“成功”教育引导学生不断追求至圣人格修炼,是道德认知、道德心理与道德行为的修炼与重塑,核心是推动主体进行心理与行为革命,实现人格再造。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四成”德育机制的实践价值

下一篇: “四成”德育机制的实践价值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