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徐璈和《桐旧集》的编纂
 
更新日期:2019-07-12   来源:中国出版   浏览次数:27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徐璈(1779-1841),字六骧,号樗亭,安徽桐城人。清代名士、学者。徐璈自幼勤奋好学,通晓经史,尤重经世致用之学。师事姚鼐,受古文法。历主亳州、

 
徐璈(1779-1841),字六骧,号樗亭,安徽桐城人。清代名士、学者。徐璈自幼勤奋好学,通晓经史,尤重经世致用之学。师事姚鼐,受古文法。历主亳州、徽州书院,自少至老,纂述不辍。著有《<诗经>广诂》三十卷、《牖景录》六卷、《河防类要》六卷、《黄山纪胜》四卷、《樗亭文集》四卷。又选乡先辈诗为《桐旧集》四十二卷,皆刊行。
其生平事迹,见载方东树《仪卫轩文集》卷十一、《考槃集文录》卷十、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以及《桐城县志》《续碑传集》《皇朝经世文续编》等。兹举《桐城耆旧传·徐阳城传》所载如次:徐公讳璈,字六襄(结按:亦作其先元至正中由婺源迁桐城,十四世祖讳良佐,当元季以进士至陕西左布政使。父讳之柱,少孤贫,育于外家,既长,辛勤治生,孝友刚介……(璈)嘉庆十九年(甲戌)进士,授主事。以母老,改外补浙江寿昌县。开种山地,兴书院。调山西阳城。蝗大起,民畏蝗以为神,因取食蝗示无畏,民乃敢捕蝗扑灭。修葺文庙,依古制笾豆、琴瑟之属,以乐章协宫商歌焉。居阳城六年,引疾归,民立祠祀之……历主亳州、徽州书院。自少至老,纂述不辍,人服其精博。
《桐旧集》全编四十二卷,前四十卷以邑中姓氏分卷,后两卷分录“列女”与“方外”(含“羽士”与“衲子”)。选录了自明初迄清道光庚子,共四百七十余年。诗集卷帙盈尺凡四十二卷,桐城籍作者一千二百余人,诗七千七百余首。
徐璈写道,惟洎有明以后……五六百年内名臣硕儒、文人畸士亦相继林出,其往行故迹,流风余韵,传于文字,见于篇什,较之宋、元以前,近而可征,广而能备矣。国初以來……若钱田间、姚羹湖、潘蜀藻、王悔生诸先生《诗传》、《诗选》、《龙眠诗》、《枞阳诗》之类,皆为总集佳本。第其书或未经锓梓,或已镂板而渐就毁蚀,其诸家专业亦大半湮落无可收拾。且自康熙迄今又百余年,名辈益众,余不敏,浮沉簿冗,无所酬能于世,而言念曩者俯慨方来,窃欲效施、阮诸公,辑宛雅、广陵诗事之意,赓续钱、王诸先生之绪,採萃乡邑先辈诗章、并言行之表见于他书者,寸累尺积,汇为若干卷,颜曰《桐旧集》,以蕲流示来兹,永言无斁焉。
因此,徐璈在公务之余暇,致力于典籍搜求,广搜博采康熙以后之诗人,更参之以《龙眠风雅》等书,重加增损,以期“庶几盛有可传,善有同归”。积数十寒暑,辑为《桐旧集》。道光二十一年(1841)春,徐璈离任回桐城,居家七十日就病逝了。《桐旧集》初次付梓十几卷,用钱六十万。可惜只刊刻了三分之一。
徐璈在担任阳城令期间,曾寄书给同乡马树华要求一同参与辑录,马氏认为自己忙于它编,且精神渐衰,无力参与,便将自己以往所藏数十家诗作悉数寄给了徐璈,后又将其所获随时寄与。徐璈又自阳城寄书至台湾,向同学姚莹诉述刊刻经费艰难的苦衷。徐璈病逝后,因“家计艰窘,未能续刊,淹滯已及十載”。道光二十九年(1849),徐璈的侄子徐裕与兄徐寅商议续刊,并“相与谘请方植之、马元伯、光律原、姚石甫、马公实诸丈为之筹画,蒙慨然佽助,遂续剞劂”。后来马树华接替了徐璈未竟之事业,徐璈的外甥苏惇元重新校勘,徐璈的诗被附刊入集。经年,诗集由马树华、苏惇元续成,刊刻于咸丰元年。咸丰三年“癸丑”之乱,是书散佚,直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始由乡后学光云锦以方守敦藏原刻本为底本,参校景印,刊行于世。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徐璈和《桐旧集》的编纂

下一篇: 徐璈和《桐旧集》的编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