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桐旧集》的编纂内容
 
更新日期:2019-07-12   来源:中国出版   浏览次数:30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桐城人与当时诗坛硕彦的交往文人交游,自古就有,他们往往因共同的政治目的、相似的人生经历,或者孜孜不倦的文学追求集中在一起。这种交游在桐城文

 
1.桐城人与当时诗坛硕彦的交往
文人交游,自古就有,他们往往因共同的政治目的、相似的人生经历,或者孜孜不倦的文学追求集中在一起。这种交游在桐城文士中也得到较好的展现。通过交游,既拓展了诗者自己的学术思想,又加速了桐城派古文的传播,拓展了桐城派的影响范围
如方苞一生与各色人交往。通过与刘辉祖、刘捷、张自超、朱书、刘齐、徐念祖的交往,方苞得到了术业相近,志趣相投的知己好友;通过与戴名世的交往,方苞的古文创作水平有了极大提高;通过与王源、李塨的交往,思想得以交融与发展。方苞、戴名世和刘齐三人志趣相投,常以文会友。康熙三十三年(1694),方苞离开金陵北上,四月中旬至京师,往时好友都已离去,,回想起过去二三好友相聚的时光,不免感慨思念。于是写了《与刘言洁书》。
又如刘大樾一生数次在京城停留,参加科考。在京城时与名士程晋芳、沈廷芳、杭世骏、鲍皋、郭煌等人交游,他们时常聚会,互为诗文。雍正七年(1729) 一日,沈廷芳收到家书,急于归家之时,刘大樾得知沈廷芳将要南归的消息后,遂作《送沈茶园序》。乾隆二十年(1755),郭悛卒。刘大椐作《哭郭昆甫二首》以纪念好友,诗文情真意切,甚是感人。
此外,姚范交游广阔,与沈廷芳、齐召南、杭世骏、胡天游、 邵齐焘、邵齐熊、方世举、马苏臣、卢见曾为友,常相切磋,多有诗文往来。姚范的交游诗功力深厚,很有特色。如《送周旭之还苏州》。其它如《送吴青然归全椒》、《送杭世骏南归二首》等,都是语真意切、深情满溢的作品。
左国棅交游颇广,和诸多著名遗民都有往来。《赠孙豹人》是追忆孙枝蔚之作;《酬杜于皇》是酬答杜浚之作;《赠纪伯紫》是写给纪映钟之作;《萧尺木招饮观画赋赠》是写给萧云从之作。
这类诗作不仅展示桐城诗人的交游史实,而且具有研究明清诗歌史的史料价值。

2. 展示桐邑山川与人文景观
《全桐纪略》称:“桐城县基,以其二水三峰,环绕拱峙,永为善地”,桐城古城,座北面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龙眠、石河二水,城处明山丽水之中,拥有山光水色之景,钟灵毓秀,人才荟萃。名山峻岳,佳地胜境,蔚为文人的渊薮。桐城诗人笔下有许多都是描写故乡山水的诗歌,抒发他们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如姚范的山水诗多为描写故乡山水之作,袁行霈先生称赞其“刻画皖中山水诗,独辟一境”。《登投子山》,全诗写清晨登游投子山的景色,“巨石”“古树”“长江”“城郭”“香林”“古刹”,写景细腻传神。又如《附家信后忆故山》。
张英喜欢游山玩水,因此每到一处,都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也留下很多模山范水之作。而这些写山水的诗篇中,张英于家乡风景情有独钟。如《越巢》,是张英赋景组诗《东西龙眠二十咏》之一。又如《初卜居龙眠山庄》,应作于康熙四十年(1701 年)张英致仕归里,隐居龙眠山,居住于龙眠山庄之时。
在刘大櫆众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篇中,不乏对故乡山水风貌的描绘。如《游龙眠山》《过望溪先生龙潭别墅》。刘大櫆描写龙眠山,清新明秀,别开生面,自成一境。
左光斗非常珍爱家乡的山水风物,有许多吟咏的诗篇。他思念故乡的山水,曾作《忆龙眠山居》;经过浮山,他不忍离去,作《过浮山》, 总之,家乡的山水让他迷恋。
在马宗琏所留存诗歌中,模山范水之作所占比重最大,如《与左良宇叔固方展卿登宋家岭畅览龙眠山色》。诗歌移步换景,突出龙眠山景色的变化和特点,景致刻画入微,情寓景中。
此外,方学渐的《再游浮山》《龙眠精舍》、马春田的《偕姚惜抱登大观亭》《九月二十二日游双溪次惜抱韵》、马鼎梅的《龙眠冶春词》、刘鸿仪的《潘木厓河墅》、左国林的《吊龙眠》、方大玮的《春日偕友人入龙眠》、方于宣的《九日游龙眠》,等等,都是描写桐邑山川人文景观的精品佳作。
在诗人的笔下,桐城的山水风光就是美丽的画,优美的诗。

3.体现当时重要的历史事件
中国传统士人自幼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大都富有匡世济民之志。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好谈天下事”的性格使得桐城派诗人的诗歌眼光,不仅仅只局限于山水、酬赠,亦涉及社会时事,创作出一批伤时感事之作。
如方以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年代由明入清,而其诗歌作品正是这段生活的真实反映。方以智的诗歌有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当时许多历史事件在方以智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明末甲申兵变,方以智作《哀哉行·甲申四月二十三日济下作》:“吁嗟乎先皇帝,烈丈夫,万岁山前从者无,神灵九庙长悲呼。”表达了自己的嫉恶、悲愤之情。徐璈评曰,“辞述甲申败亡时事,有史家不尽载者,杜陵诗史,此种足以当之。” 《监军苦》记述了崇祯八年(1635年),史可法镇守池州、太平两地时,镇压民变之事。书中按语:“史忠正行军,夜不解甲,终宵危坐,篇中所咏皆记当日实事也。”
方文一生,正当明朝灭亡、清朝初定之时,他亲身经历了这一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其诗歌不少抒发了作者对时事的忧虑,以及鼎革后的亡国之痛。如明王朝在农民起义浪潮的激荡下,摇摇欲坠,其诗作对此多有反映。如卷一《书事》中表达了对“都师杨嗣昌也,败坏已甚,恤纬之情,长歌当哭”的感怀。《喜张材官袭贼山中》“月下惊鸟栖不定,山中妖火路全迷。怪君昨夜龙眠出,宝剑红猩战马嘶”句描绘了史可法部将张韬在桐城期间“崇祯丁丑……身任杀贼”之事件。后人对于桐城兵变大多不知具体细节,而在阅读方文诗歌后,便可对当时民变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马之瑛身处明清易代之际,目睹朝政黑暗,战乱频仍,生灵涂炭,都发之于诗。其诗歌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关切现实和当时政治时事的作品,如《记闻十六首》描写的就是南明时事,马士英、阮大铖乘乱窃取国柄,致使朝政混乱。《漫兴》诗中“双闾独沾遗老泪”与“千官分侍贵人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边是国难未已,那边却是歌舞升平,诗人认为“党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面对旧朝的沦亡,诗人内心极为痛苦,如《金陵怀古》诗中,诗人借古伤今,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怅惘。
左光先生活于由明入清时期,其诗作一重要内容就是大胆将时事摄入笔端,如《祁世培具揭为余白冤书此志感》中揭露了明朝末年东林党争之状况。《南疆逸史》评论曰“次语道尽宋、明末造弊政。”
诗人们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了时代的重要事件,无疑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桐旧集》的编纂内容

下一篇: 《桐旧集》的编纂内容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