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困境
1、生活困境及原因。通过前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少数民族同学家庭以农林畜牧业为生,经济条件差。少部分同学家庭经济状况略好,得益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政策的深入、文化交流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这些同学,学校、政府、社会的资助力度有限,不足以支付他们求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此外,环境气候、饮食习惯等的差异也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困扰。
2、学习困境及原因。少数民族学生中很大比例也是学业困难学生,表现为:基础课程不及格、英语水平不达标,从而难以毕业或取得学位。究其原因之一就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本来就较其他同学弱,他们享受民族考生高考优惠政策进入大学或者预科学习。国外学者有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文化非连续性理论”、“ 文化冲突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少数民族学生的低学业成就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低下,也不是学习不努力,而是少数民族学生在社区的生活环境所习得的传统文化与主流学校教育所鼓励的文化行为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生疏。
3、交际困境及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封闭自我,不善交际或是易与同学产生矛盾和冲突,这种人际交往障碍通常与他们的少数民族身份相关,由于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城市求学,进入了“文化非连续性”场域,面临民族语言、心理、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冲突和断裂,还由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及禁忌等不同导致跨文化交际存在障碍。
(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充分发挥的制约因素
1、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育人制度不完善。制度的不完善给问题的出现带来可趁之机,主要表现在制度管理、制度保障、制度监督、制度评价的不完善。
2、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育人过程简单化。一直以来,重物质,轻育人,简单机械的开展资助活动,单一物质化的资助过程非但没有起到资助育人的功效,甚至可能导致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