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更新日期:2019-07-17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28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生成,就是要实现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频共振,促使课程思政生成需要观念和实践层面的联合发力,实现场域融合的同时加强机

 
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生成,就是要实现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频共振”,促使课程思政生成需要观念和实践层面的联合发力,实现场域融合的同时加强机制构建。
1.理念转化——育人信念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导引”
课程思政共同的育人目标是“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立德树人工作需要良好的生态和全方位全过程的文化熏陶与价值引导,这不是思政课程的“独角戏”,把握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首先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碎片化不成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一是树立“三全育人”教育观。课程思政建设首要就是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并贯穿于学校办学的环节。教师全员都要参与进立德树人的工作中去,把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要立足办学特色,明确职责,形成全方位育人。二要树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重观念。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具有不同的教育功效,不能将二者认为割裂开来。高校思政的显性教育是指有组织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讲座等,隐性的思政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特定的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闻,引导受教育者潜移默化中得到哲理启示和价值引导。最后要树立发展育人理念。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强化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科建设的局限,这就意味着在课程的动态展开中,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改善教育质量,把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及其教育活动中,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着眼于未来,以发展的思路育人。
2.场域融合——大思政格局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土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共同体,打破其内部课程场域的疏离状态走向融合,就是要构建一个大思政格局。“大思政”表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课程思政语境下的“大思政”格局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毫无例外地渗透于所有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各育人主体发挥协同作用,特点是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和教育过程的延伸。构建大思政格局要宏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一是深度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功能,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总结党的思政工作历史经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优化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充实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程的实效。二是开发通识课的思政潜质,打破传统的思政学科与通识课的藩篱,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动摇,根据学校实际,制定课程教学大纲、配备师资,开发具有思政教育潜质的通识核心课程。三是打通专业课的思政命脉,充分利用专业课自身特色和优势,创新学科话语体系,提炼其蕴含的价值范式、政治因素和人文基因,并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无声”的知识传授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价值引领。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作用。确保党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是坚持高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保证,课程思政要由党委的统一领导,明确党委的主体责任,实现理念、制度和实践方略的科学化。
3.机制构建——课程联动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动力”
课程思政生成依赖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动机制,这一机制建构于高校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之上,通过整合三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发挥各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一联动机制的运行不仅需要各课程教师发挥作用,还依赖于教学科研机构、行政管理机构以及服务部门的良性运行和协同。当前课程思政联动机制运行不畅主要表现在各类课程之间的专业壁垒难以打通,课程教师之间合作沟通交流受阻;跨学科课程的育人资源难以突破封闭特征走向开放平台;各机构部门功能的发挥缺乏配合与协同。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机构部门之间存在工作职能和考核基准的差异,工作目标和细则呈现多元化特征,要实现不同学科课程的协同配合难以跨越固有界限,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耗费大量时间,从而导致课程思政难以走出传统课程的封闭性而实现育人目标和教学方式内容的协同。解决的关键在于将体制建设和机制运行常规化,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系统和细化的章程与办法,使得课程思政生成的联动机制有章可循,深入到各课程和机构部门的日常运行中去,把系统协同和差异化优势互补整合为突破口,建立课程思政运行的常态化机制,破解各育人主体之间的隔阂。
4.实践自觉——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关键”
实践自觉是指对实践的自发觉悟,强调投入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建设是包括课程资源、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课程平台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建设,自觉的课程建设即在内在动力的驱动下而非外力强制下,各类课程主动地向课程思政生成。一是整合课程资源。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中,首先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各类专业课的育人资源,如社会科学中的伦理道德、辩证思维,自然科学中的科学精神、道德责任等等,都是课程思政育人的好材料,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开发。其次,要构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网络,不仅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强化各学科资源的整合利用,就连校际间、地区间都可以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二要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开发设计要立足生本、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针对该课程教材的不足之处,依据培养目标和学科的特点,顺应学校实际条件等来进行编写相关教材和习题等。三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当前高校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随着科技的深化发展,课程思政可利用的现代教学手段还包括电子教科书、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使课程思政教学更为生动,效果更为显著。最后是构建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应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端口,一方面要便利学生在线独立学习课程思政,另一方面便于教师间交互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等,同时能实现师生间的在线沟通。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下一篇: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