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十三五”,我国社会经济都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产业结构与布局日新月异。推进新工科建设不仅反应了当前工业社会对工程教育的新需求,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也是意义重大。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不断推进,汽车产业结构与技术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汽车后服务的内容与要求也在不断转变。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作为服务于汽车后服务产业的唯一对口专业,其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学生能力素养要求等各方面都必须与校外的产业发展需求对标。所以,地方本科高校在推进新工科建设中,必须清楚新工科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能力为本,注重应用
新工科提出工程教育要有新结构,指明工程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要与产业发展相匹配,既面向当前需求,又考虑未来的发展。新工科提出的新体系则要求高校分类发展,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所以,地方本科高校推行新工科建设,必须树立适应当前时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体现能力与应用要求。正如上文谈到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如何让毕业生能适应汽车后服务产业的变革,才是地方本科高校需要研究的问题。
与研究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更加突出实践能力和行业特色,是以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推动行业发展的实践性人才,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要让学生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必须要让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应达到新工科的共性要求。
当前,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要求与目标上存在着趋同和宽泛的现象,它们习惯于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传统,传承着多年的理论课堂教学模式,其毕业生与新形势下对实践性强的工科人才的需求极不适应,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非常低,大学教育的口碑也不断下降。为此,新工科建设就必须植入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新工科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的新模式,突出能力为本,注重应用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特点。
(二)全面发展的素养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不断扩招,地方本科高校的生源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在及格率、毕业率的压力下,办学思路出现了急功近利、过度“职业化”的倾向。它们把能力培养等同于技能训练,教学环节形式化,缩小了专业的广度和深度,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某一些狭隘的专业空间上,极大损害了毕业学生的发展后劲。因此新工科强调全面发展的素养要求。
1.独立思维及批判思维
自大学诞生以来,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是大学生的人格标签,凸显的是现代人文精神,也是当今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地方本科高校也是大学,这毋庸置疑,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具备独立思维及批判思维。新工科建设需要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思考能力,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维、批判思维的习惯。没有批判思维则安于现状,不可能创新,没有独立思维则人云亦云,无法正确分析与解决问题。
2.使命与责任意识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人的担当与勇于开拓,青年人则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与大学师生交流时,提到中国大学的使命与担当意识 。如若当代大学生每多随波逐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何以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使命、责任以及担当的强调,既是对当今时代最清醒犀利的认知,也是对当今青年的深切期许。
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比较大,这些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强,脑子活,但与上一辈的大学生相比,集体观念相对较弱,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不强。所以大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使命与责任意识,灌输家国情怀,培养学生舍我其谁的担任精神,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并把这些融入工程教育,激发大学生引领、想象以及创造未来社会需求的欲求与能力。
3.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民族信仰与精神的积淀,落实到个人身上,则是一个人日常行为与基本涵养的外在反映,展现的是个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精神品质。本文所指的人文素养侧重于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人文知识。当前在地方本科高校中,工科大学生普遍缺乏人文底蕴,对专业以外的知识兴趣不高,直接后果是对事件缺乏明确判断,思考问题缺乏深度,知识关联力不够,间接降低了创造力。杨叔子等老一辈教育家曾多次撰文呼吁注重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并进行了诸多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推广尝试。然而,在地方普通高校,当前的人文素养教育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新工科建设必须改变这一现状,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统筹跨学科学习的规划和发展,推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另外,新工科建设必须帮助学生确立大知识观,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思考的意识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