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农村电商已成为四川彝区助推精准扶贫的产业载体
 
更新日期:2019-07-17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浏览次数:23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凉山彝区属于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发生率高、脱贫攻坚任务重。为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提出

 
凉山彝区属于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发生率高、脱贫攻坚任务重。为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提出了发展农村电商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举措。一方面,电商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倒逼彝区面对新型的市场空间不断地深化改革。另一方面,农村电商的发展为彝区的贫困主体提供了创新、创业、增收致富的发展渠道。电商扶贫模式悄然生息地在彝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助推精准脱贫的发力工具。
(一)电商实现了与一二三产业无缝对接,促进了交通路网、信息技术的改进和完善
过去,凉山州金阳县的土豆、花椒等农特产品由于信息闭塞、销售渠道单一,始终难以走出大山,“藏在深闺无人识”。当农村电商助推扶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在这块土地上,彝区的农户纷纷地加入到农村电商的队伍中。一方面,电商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倒逼当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彝区信息路网、交通的畅通。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交通路网的改善,加快了农村淘宝、苏宁易购、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与地方电商平台的融合,实现了聚力联合发力,为凉山山货出山插上了的翅膀。如金阳县青花椒借助于当地阿斯牛牛电商平台与淘宝、京东等第三方平台线上线下的联动销售模式,使销售额达到了几百万斤,让彝区农户看到希望,在大户能人带动下几百户村民纷纷参与种植,初步实现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全村的局面。如今,金阳县的青花椒成为“一县一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二)网红农户、权威代言人等销售模式帮助彝区农业实现提质增效
凉山盐源县盛产苹果,但限于传统的销售模式,一直无法打开局面。“从2015年起,以电商为销售渠道,各类网店达到了500个;2017年,仅淘宝店铺就达到2200余个,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2亿多元”。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网红诺苏妹阿呷在苹果园做网络直播,苹果的栽种、生长、成熟全程直播,让城里人知晓,吃得开心,吃得放心,全国各地的订单通过互联网纷涌而至,在盐源县近2000个农户参与到网红销售大潮中,可以说,“网红经济”成为电商触网营销的新模式,促使彝区农户分享电商产业链带来的农特产品提升的附加值。
(三)各电商平台联动发力的运营机制助力彝区农户走出信息洼地
凉山地区最为特色的土豆被称为洋芋,尤以布拖县乌洋芋最为出名。受高寒气候的影响,布拖县的土豆呈乌黑色,在凉山家喻户晓,享有凉山马铃薯极品的称号。布拖县美撒乡莫此村合作社与京东电商上下联动,形成了线上和线下销售模式,让当地的彝族贫困户借助于互联网直接对接市场,外地人对乌洋芋的购买需要提前预单,让农户及时地掌握了订单权和定价权。乌洋芋的价格一般在2元不到3元的价格,借助京东电商平台有效推介,乌洋芋的价格节节攀升,达到了一斤7元或8元不等的价格,乌洋芋实现了“卖得掉”、“卖得快”、“卖得好”,为凉山彝区脱贫减贫开辟了新路径。
蜀南宜宾的屏山县西连四川的马边、凉山雷波彝族自治县,该县的清平乡、屏边乡是彝族乡,居住于此的大多是彝族人,在这块沃土上彝族农户们借助于该地区盛产柑橘的区位条件、产业优势,该乡的彝族农户借助万企共赢电商平台自主研发的农仓系统,通过网上下单、超市取货、网络推广、线下渠道等方式,椪柑订单达3万余件,累计销售柑橘250吨,销售额达270多万元。通过电商平台屏山椪柑享誉全国,2016年喜获甲天府的殊荣。
(四)电商模式为彝区精准脱贫提供了智力支持
政府引导,农户参与,校企合作,共学共享的电商模式,为四川彝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精准脱贫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目前,凉山的西昌、会理、德昌、冕宁、雷波已建成一市五县的服务中心、25个乡镇服务站、25个村级服务点,盐源县、雷波县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了县市为单位、乡镇为面的点面结合的电商扶贫攻坚工作站精准对接。首先,在政府引领下,建立电商扶贫专区,把当地的农特产品及彝族工艺品推介到全国。第二,在商务局的支持下,建立电商扶贫小店平台系统,借助该平台发挥社交媒体的推介优势,与国家电商精准扶贫有机链接,一站式的模式帮助彝区农户开店、上传、推广、销售农特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等,解决全州贫困乡镇农特产品上行难的问题。第三,在政府引导下,达成校企合作的模式,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支持。如宜宾学院、宜宾技术学院针对不同专业,为屏山县培养技术类、商务类、综合管理类等电商人才。
(五)“消费扶贫”的电商模式为彝区精准脱贫提供了思想保障
2016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在《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消费扶贫”即人人皆需消费的理念下,调动广大的社会力量,激发公众的责任感,又要遵循市场规律,打破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发动贫困群众以劳动致富,激发了贫困群众创业热情,增强了脱贫的内生动力。如凉山彝区以“消费扶贫”的电商模式,利用电商平台和线上优势助力雷波芭蕉芋猪肉走出大山。再如宜宾市借助于电商平台到各单位开展农特产品体验活动,以“以购代捐”的销售模式,主推当地的彝族乡的椪柑,各单位职工购买椪柑所得的钱,全部用于彝族乡的建设与发展,切实地帮助当地贫困户打通销路,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农村电商已成为四川彝区助推精准扶贫的产业载体

下一篇: 农村电商已成为四川彝区助推精准扶贫的产业载体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