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扶贫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显著成效。但由于贫困主体、基础设施、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的限制,遭遇尴尬的现实。
(一)贫困主体的观念与意识较为陈旧
在凉山彝族人羞于经商的观念根深蒂固,即使是传统的销售模式都未能完全接受,对新型电商销售模式更是陌生和难以推广。一方面,身居凉山彝区腹地的布拖、美姑、金阳等地,由于受地理气候的影响,交通路网时常不能保持畅通,导致生鲜产品积压腐烂,造成滞销的局面,再加之,地方电商平台对农业知识的讲授与传播大都使用汉语,使汉语基础不好的彝族农户似懂非懂,积极性不高,最终还是选择传统的销售方式,借助于电瓶式的斗篷车,把自家的土豆运往县城或离县城不远的乡镇,致使农特产品的成交量低、售价不高。另一方面,彝族农户销售的熏制产品大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没有统一的标识和质量认证,无法借助线上电商的平台统一销售,产品的问责也无从谈起。
(二)电子商业园、孵化基地、电子销售网点等产业配套发展滞后
彝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交通不便利,网络普及率不高,导致设立的电子商业园、产业园、孵化基地的无法常规运作,愿意入驻的商家缩水;交通基础设施受限,农产品运输困难,使电商销售点的农产品收购不得力,产品单一、不齐全,导致电子销售网点无人问津。特别是乡、村一级的服务站、服务点,由于配套设施受限,乡村人才的缺失,在销售上呈现出产品单一化、零零种种、分类不标准、不规范。服务站点无法向乡村农民提供策划、农业产业培训、网点美工等服务,不能形成上下游服务链,导致乡村一级的电商服务点关门闭户,无人问津。再者,农村电子商业园缺乏与电商巨头企业、高校的联动合作,乡镇一级的电子商业园、产业园呈现出单打独斗局面,不能供给新鲜的血液,使产业园无法正常运行。
(三)电商人才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配送成本高
凉山属于“三区三州”的深度贫困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导致“外地人才难引进,本地人才往外走”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在封闭的乡村社区,彝族青壮年男女纷纷地离开家园,到外地谋生打工,村子只留下儿童、老人看护。电商培训在空心村无从下手,电商人才匮乏。另一方面,由于凉山地理条件的限制,山高路陡,一旦遇上雪雨天,山体滑坡导致交通路网中断,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难,物流配送成本一般比城市高出5-6倍以上;农户的农产品也不能及时发送到消费者的手中,滞留的农产品影响了农产品的保鲜度,电商的盈利空间大大缩水,电商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