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话语实践向度: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生产、传播与接受
 
更新日期:2019-07-18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   浏览次数:30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实践向度主要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生产、传播及接受的过程中,探究话语的形成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课程话语,其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实践向度主要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生产、传播及接受的过程中,探究话语的形成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课程话语,其生产和传播主要受到相应的课程政策的规训,包括谁来生产(who)、生产什么(what)、怎么生产(how)的问题,是说话群体的主观意志和思想的完整有序的话语建制,具有诠释、制约、建构话语客体的功能,探究其话语实践向度,即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媒介等互相作用的动态话语运行机制。
1、谁来生产:话语主体
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话语主体,实际上就是探讨“谁在说”的问题。主体是历代哲学家所关注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将主体思想阐发为生产关系中的实践主体、认识关系中的解释主体以及改造关系中的解放主体。[莫伟民、姜宇辉:《战后法国哲学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8页。]哲学意蕴上的主体可以概括为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发起者和实施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话语主体既包括话语传播主体也包括话语接受主体。
1)话语传播主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传播主体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主导者、发起者和实施者。它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的体系,既有组织主体,也有个人主体,既有直接主体,也有间接主体。具有来讲,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主导主体,即党和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且必须传递党和国家的意志。从这一角度而言,党和国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真正的话语主体。二是制定主体,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和审定专家以及相关管理者。三是实施主体,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中,党和国家、教材编审专家属于间接主体,思政课教师属于直接主体,是在课堂场域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重要主体;同时党和国家是隐性主体,教材编审专家和思政课教师属于显性主体,显性主体的话语表达会被接受者等同于隐形主体的价值宣扬。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各层次话语主体相互配合、互相作用,发挥着计划、组织、生产、运作、监督以及总结评估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职能。
由于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话语生产路径是以政策文本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生产路径,政策本身的宏观性和统一性使得政策话语转换为课堂话语实践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设定话语议题、选取话语内容、选配话语方式,这是保证思政课话语传播有效性的重要能力。由于实践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该项能力建设,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制度性的保障,以至于教师如何将政策话语、教材话语有效转换为贴近学生思想、乐于被学生接受的课堂话语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教师照本宣科或任意发挥,课堂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价值过滤和教育认知能力。
2)话语接受主体
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传播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接受主体则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接受者,他们既是话语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话语的选择和推动起着能动的作用。理解和把握接受主体,需要注意它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差异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传播过程中,话语的接受者并不是一味被动的、接受的,也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论提出的根本依据。其能动性,一是体现在接受主体对话语的选择,即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以及接受何种话语,在这种话语选择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话语的评判和反馈。二是对话语的再创造。即根据自身的思想认识以及社会实践,对话语传播主体的话语进行再加工和创造,进行个体化的表达和诠释。在接受-反馈-再生产过程中,接受者本身已经具有的认知框架决定对接受客体(话语)的选择程度。接受者已有的认知就像一道关卡,通过发生认同效应,接受者会选择那些与其己有的认知、相一致的话语作为接受对象,而将那些与其认知相左的话语排斥在接受视野之外。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尽量采用与其内在认知框架相契合的话语样式,传递知识,扩大同化效应。比如学生喜欢能形成生动丰富画面感的话语、贴近学生年龄和生活的话语、具有问题导向和批判思考的议题设置方式等,都应该成为教师设置课堂话语内容时考虑的重点因素。
2、生产什么:话语客体
话语客体回答的是“说什么”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内在因素的总和”[何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4页。]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外在表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上述具体内容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而又各有侧重,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完整体系。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需要实现规律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的逻辑自洽。规律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符合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定的目标和任务,体现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又要遵循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发展规律和新特点,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发展;时代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映的观念和理论要对不同时代人们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变化提供有效的解释力;整体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是一个由诸多具体内容构成的有机系统,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价值观念要体现整体的协调性,相互配合,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的逻辑自洽性应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调整自身,使其符合不同时代要求的重要判断标准。
3、怎么传播:话语媒介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媒介是连接话语主体和话语客体的中间介质包括话语表达的方式、方法、工具载体和语境,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纽带、强化、渗透、储存等功能,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关系的形成,都离不开话语体系的媒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具有多样性,有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如课堂、传媒、历史遗址和传统文化、社会舆论、时代环境等,有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如大众传媒和文化载体等,有活动载体和静态载体,如社会实践、爱国教育基地和历史文物、书籍报刊等。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传统的载体就是思想理论课堂,但过于单一的载体空间、时间场域容易使得教育模式单一、实效性差,因此,当前要做的就是积极拓展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多时空、多场域、多方式结合:包括积极营造精神载体和文化载体,积极对接社会文化,营造环境育人、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引入活动载体,通过社会实践、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提升教育实效;新媒体时代,要积极探索新媒体载体的有效运用,大胆运用新媒体拓宽教育渠道,开辟实时互动与弹幕相结合的课堂互动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AI多场景教学,紧跟科技前沿,开发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局面。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话语实践向度: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生产、传播与接受

下一篇: 话语实践向度: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生产、传播与接受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