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构建美丽社会与塑造和谐心理的关系
 
更新日期:2019-07-18   来源:探索   浏览次数:27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马克思曾断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接触生理上的疲急和痛楚,可以看出个体积极的心理情绪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意识到或没意识到,觉醒着的人每

 
马克思曾断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接触生理上的疲急和痛楚”,可以看出个体积极的心理情绪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意识到或没意识到,觉醒着的人每时每刻无不进行着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不仅支配着人的思维方向,而且支配、调节着人的实践活动。人们对社会的感受和认识,在社会中的行为,无疑都是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中的心理体现。人们对构建美丽社会活动如果认可,那么从心理到行动都会赞赏或支持构建活动;如果人们对构建美丽社会的活动心理不认可或持抵触情绪,那么就会在心理行动上有所反应,对构建美丽社会造成潜在的威胁。
1.心理和谐是构建美丽社会的内核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事物的满足感首先是在人们心理活动中实现的。理论上认为,让人们心理和谐就可以使行为和谐,最终实现社会的稳定,换句话说,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美丽社会的内核。说是内核,因为人们的心理对社会稳定有着特殊的影响。一是人们的心理对社会的行为具有主导性。主导性指人们的心理和谐对人的思维、行动支配和影响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性如果带来切合实际和切合自身情况的认识和情绪,就能导致良好适应的结果,如果带来不切合实际和自身情况的认知将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稳定带来不良的影响;二是人们的心理和谐对社会和谐的行为具有阻抗性。所谓阻抗性是指人们对某种社会要求产生不满的心理情绪,对这种要求产生了阻碍和抗拒的作用;三是人们的心理和谐对社会的行为具有超理性。所谓超理性就是指心理和谐的反映有时超出了一个人自身的活动规律;四是人们的心理和谐对社会的行为具有可逆性。所谓可逆性是指人们的心理和谐状态可以逆转。人的某些和谐心理状态多来自于对社会实践的认识,社会组织不同的行动方式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很大,比如教育、示范、思想交流、帮扶等等,有时会使人们的心理发生逆转,使行为对社会有正、负的支配作用;五是人们的心理和谐对社会的行为具有支配性。所谓支配性指人们的和谐心理通过支配自己的社会行为对构建美丽社会产生影响,有时却是决定性的影响,而社会的实践和其他社会人的认识对当事者具有反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的心理,有时还能够支配人们对社会的心理活动。
2.心理和谐是构建美丽社会的基础
在构建美丽社会中,人们心情舒畅,对社会现象满意认同,这便为构建美丽社会提供了基础。社会人心理不和谐,那么社会安定只是暂时现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说的正是社会平衡与心理活动的某种关系。其一,心理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人对社会的规范、社会的分配原则、社会的各种现象感到满意,对自身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有认同感和满足感,便成为社会稳定的分子,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其二,心理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3]党中央关于民生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使社会和谐,也是为了让社会人的心理和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让人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进而达到心理和谐,只有人们心理和谐,社会才能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其三,心理和谐是人们社会美感的基础。美丽社会是一种“美”,而心理的和谐美又是美丽社会的基础。社会的美好事物必须通过人的心理认知才能达到目的,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样,有了好的心理状态,才会真正感受到社会美;其四,心理和谐是人们产生满足感的基础。心理和谐受各方面的影响,人们的满足感使人们产生心理和谐活动,满足感越长久,人们的心理和谐就越稳定。
3.社会和谐也影响着心理和谐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心理必然体现社会和文化属性。无论是和谐的心理状态,还是不和谐的心理状态,归根结底都是主体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尽管在同样的现实状况面前,不同的人可能导致不同质的心态,但以下三个规律是存在的:第一,客观刺激事件导致主观心理反应。客观刺激事件是因,主观心理反应是果,尽管面对同样的刺激事件,不同的人由于主观加工各异,在反应的性质和程度上会有所不同,但只要他感官正常,对刺激事件予以应有的注意,都会有所反应。任何心理无论是和谐的,抑或是不和谐的,归根结底应有客观上的原因;第二,负性刺激事件导致负性心理反应。负性刺激事件泛指人们想极力避免带来的精神痛苦、使人情绪低落的各种事件。个体体验到负性生活事件愈多,则愈感到不幸福;第三,良性刺激事件导致良性心理。良性刺激事件泛指那些人们渴望得到、能够给人带来精神愉悦,使人欢欣鼓舞的事件。心理健康的人在面对成功、喜事等良性刺激时,总会有适度的欢喜之情。有的幸福论者认为,幸福就等于各个快乐事件的简单相加。这种说法尽管有失偏颇,但人的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来说是和良性刺激事件呈正比关系的。人的主观幸福感越强,遇到的良性刺激事件就越多。诚然,社会的不和谐使人心理压力增加,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蔓延。在西方社会,犯罪、毒品、家庭破裂被认为是社会的三大公害。此外,失业、恐怖袭击等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致使西方人心理和谐水平整体下降,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检出率居高不下。我国在深化改革进程中,虽然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社会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等社会问题。这些不和谐要素是造成人们心理不和谐的重要原因。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构建美丽社会与塑造和谐心理的关系

下一篇: 构建美丽社会与塑造和谐心理的关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