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性具有可染性,也就是说人性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墨子试图通过教化的方式来改变人性。按照现代主体间性的教育哲学和理念,教学过程无非是教育主体不断发挥作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共同在教育中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教育效果,完成教育目的。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是主体——中介——主体模式的相互作用过程。“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即在主体和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能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主体首先以自身为目的,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手段而起作用。在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中,人们是相互需要的,他们既相互是目的,又相互是手段,是不纯粹是目的或纯粹是手段。所以真正的主体性必须以交互主体性为必要的补充,或内在的包含着交互主体性。”而作为先秦时期的墨子就已经看到了教育中的师生对教育所起的共同作用。他在《经说下》中说道:“唱无过,无所周,若粺。和无过,使也,不得已”。若只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则就出现“唱而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必寡”的局面。若只有学生发挥作用,则出现“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智而不教,功适息”。这里,墨子把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比喻为唱与和的关系,正是认识到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间性关系,所以他一方面认为应该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而主张“述而且作”;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倡实践教学法。以此希望通过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来化学生,染人性,达到天下人人兼爱互利。
首先是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和体现。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在墨子看来主要通过“说”与“作”得以体现。所以他提出了“述而且作”的教育方法。述就是阐述,一方面要阐述前人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阐述他自己的主张。在《公孟》篇中,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然而,墨子并未赞同这种主张,他说“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又未知其所谓也。……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所以,在诸侯纷争的时代,国家危机重重,人民饥寒交迫的现实面前,墨子选择的是“不扣必鸣”,而不是“扣则鸣”和“不扣则不鸣”。为此,他四处游学,宣传教义。他在《公孟》中说:“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也就是通过这种强说人的方法使天下人知其兼爱非攻等思想,实现天下休战。他不远千里奔赴楚国,游说楚王停止攻宋,就是最好的写照。这种强说之的教学态度尽管没能挽救时事,但在教育史上刻下足印。在《墨子》一书中,墨子与弟子、时人的谈话共约124条,其中,墨子不待问而言,以“子墨子曰”形式开头的84条,弟子、时人提出问题,墨子答疑的40条[3]。墨子正是通过这种主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完成他的教学计划。同时,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在墨子看来还体现“作”上。“公孟子曰:‘君子不作,术(述)而已。’子墨子曰:‘不然,人之其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述,今之善者不作。其次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述,已有善则作之,欲善之自己出也。今述而不作,是无所异于不好述而作者矣。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耕柱》)这就是说既要述,又要作,也就是对今天的东西要进行创作,《墨子》一书中也记录了大量的力学、光学、生物、几何学、数学、心理学、军事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些就是墨子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
其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中除了教师的主体性之外,更有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使得教学圆满完成。所以,墨子主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的调动主要体现在墨子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回到实际的行动上。如《墨子》中的《耕柱》中巫马子谓子墨子;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公孟》中的公孟子谓子墨子等,都是受教育者发挥主体性的体现。再如“子墨子使管黔游高石子于卫,卫君致禄甚厚,设之于卿。高石子三朝必尽言,而言无行者。去而之齐,见子墨子曰:‘卫君以夫子之故,致禄甚厚,设我于卿,石三朝必尽言,而言无行,是以去之也。卫君无乃以石为狂乎?’”(《耕柱》)而墨子对高石子的这种行为大加赞赏。子墨子说,而召子禽子曰:“姑听此乎!夫倍义而乡禄者,我常闻之矣;倍禄而乡义者,于高石子焉见之也。”(《耕柱》)显然,墨子对这种学以致用做法的肯定,也是在暗示学生要将学习的付诸实践,才能实现救国济世的理想。他在《修身》中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就是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行动,行动才是根本,正所谓“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兼爱下》)同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墨子看来还表现在知识的来源上。墨子在《经上》中说道:“知,闻、说、亲”,而在《经说上》中则解释为:“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就是说人的知识有三个来源。其一是亲知,即亲身经历获得的知识,其二是闻知,即传授获得知识,其三说知,即为推论获得的知识。而亲知则是学生自身参与获得知识,而闻知也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说知则需要学生深度参与思考和推论,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结论。显而易见,说知是在亲知和闻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推理,即为今天人们所说的理性知识。这种的理性知识是学生主体——亲闻得以体现而获得的知识。墨子也正是通过这种方法,不断的教导学生。如禽滑厘问墨子备城门、备高临、备梯等战争事宜和300弟子助宋止楚就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极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