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德育美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内涵
 
更新日期:2019-07-19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25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高校德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端正其德行修养。它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以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于强

 
高校德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端正其德行修养。它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以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于强化青年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相较而言,高校美育则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大学生审美文化能力和审美观念的情感教育,它以形象化的艺术教育为中心环节,包括专业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和课外艺术活动三个层面。作为两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形态,德育的核心在于“信”,而美育的核心则在乎“情”;德育侧重“由外及内”的灌输,而美育则通过“由内及外”的情感体验,说明两者在任务、过程、机制、方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德育和美育之间存在的相融性和相成性,为探寻高校德育美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提供了理论基点。首先,两者具有相融性。这种相融除了一般理论上真善美相融的论据之外,还应该看到教育对象的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往往具有原初的相融性。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曾认为“尽善尽美”的韶乐才是好音乐,只有兼具优美的外在形式和中正平和的道德情怀的“乐教”,才可以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其次,两者具有相成性。一方面,美育对于德育具有促进作用,它不仅可以使抽象的德育内涵变得形象可感,审美活动本身还具有储善、导善和立善的育德功能。对此,席勒就曾提出“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实现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人们在经验中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必须假道美学问题,因为正式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另一方面,德育对于美育具有促成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容对于受教育者审美、立美、创美观念的导向性上。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文艺修养有关,但更与其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修养直接相关,通过德育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有助于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审美人格。
协同理论又称为“协同论”或“协和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协同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存在各种复杂的系统,而这些复杂的系统又是由众多子系统和子要素构成。当这些子系统及子要素由无序的独立运动转化为有序的协同运动时,这个系统就会逐渐由无序转向有序。在协同理论基础上,研宄者徐平利曾将协同育人诠释为“各个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的,在系统内共享资源、积蓄能量的有效互动”。就新时代德育和美育工作的角度而言,它是指高校德育和美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高校教育系统内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能量积蓄的原则,共同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互动过程。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德育美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内涵

下一篇: 高校德育美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内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