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工科学生工程素质提升路径选择
 
更新日期:2019-07-19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浏览次数:21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重构适合高校工科学生工程素质提升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强的实验课程;探

 
1.重构适合高校工科学生工程素质提升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强的实验课程;探索成立“大学生创造发明协会”、“创新成果研究会”等组织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促进工程创新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尝试开设课外专业研究项目课程,通过课题探究、课外实验与数据分析、技术研发、社会调研、社区及社团服务活动等,为工科大学生参与项目科研、社会调查、实践和实习提供平台。同时,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心,从单纯的实践技能培养向拓展国际化视野趋势转化,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同时,制订将工程专业教育、自然和人文科学相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的“精英+实践”的工科专业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模式,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循环性训练、知识理解与能力锻炼的螺旋式上升。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有意识地组建一些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平台、社团活动平台、大学科技园、学科竞赛平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制定相关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通过整合全校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学院的方式,促进上述平台的深度交叉互补共享融合,进而实现全省高校工科范围内工程技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
2.构建“导师制”与“高工导师制”的工程教育师资耦合模式。组建具有较强工科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经验的工程师资队伍,从相关企业直接聘请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为特聘教师,通过“企业导师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策划,通过论坛和讲座等形式把企业工程实际的知识融入课堂,与相关企业联姻,探究建立工程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反哺教学。
3.构建以国家-企业-个人三维度的高校工科学生素质提升的教育体系。依托当地大工程进行“官产学”联合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立足培养“成品工程师”合作方式,进一步深化建立院校、校企、校地和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探索建立跨学科的工程研究和教学中心,支持理工科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衍生企业的创办。形成大学、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多层次社会援助网络。提升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构建纵向多样化、横向合理化的多层次的工科大学生素质提升教育体系。
4.构建校内外高校工科学生素质提升教育的支撑体系。建立校内外适合工科大学生的工程素质提升基地和协同创新基地,为工科大学生争取更多参与制作、参与研究、参与创新、参与管理的实践机会,建设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打破班级、年级和专业界限,面向全校挑选一批理论基础好,有创新兴趣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主实验的方式,参加1至2年的课题研究或工程创新实验,定期组织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争取社会资源,争取政府的专项建设基地资金、企业的创新种子基金、工程项目孵化基金,以及科技开发公司的研发社会实践平台等工程素质提升培养基金,构建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素质提升培养体系,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构建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工科学生工程素质提升路径选择

下一篇: 工科学生工程素质提升路径选择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