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科专业基础不断夯实
经过工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学校整体学科专业实力不断增强,建成了一批国家和省级优势学科。海洋科学与技术被列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机械工程成功晋级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和生物工程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建有国家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江苏海洋生物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教学科研与产业孵化平台20余个,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工科专业集群优势愈发明显
在学分制大类培养基础上,按照“服务区域、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资源,集成建设“海洋工程与装备”、“海洋生物与医药应用”、“智能制造与物联网”、“石油化工与新材料”和 “港口商务与物流工程”等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实现专业建设由单一专业到专业类,再到专业集群建设的新发展。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计划”和“嵌入式培养”等为抓手,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多元化培养,通过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促进与融合,持续打造工科专业集群优势。
3. 工科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加强对专业分类建设与管理,构建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递进的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建设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9个、江苏省品牌专业项目4个,同期启动校级品牌专业项目10个,覆盖全部二级教学单位,着力打造专业“高峰”,构筑专业“高原”。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也已进入专家进校考察阶段,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4门,出版国家规划教材1部、江苏省重点教材11部,新增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示范中心7个,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工程专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
5. 工科专业创新跨界培养模式不断优化
学校经过多年探索,提出“跨界式”涉海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涉海工程专业实行以“大类培养”为特征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突出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学科带动专业发展,每年派遣5名港航专业的大三学生去河海大学修读1年,与港务工程公司共同研究将部分成熟施工技术嵌入到学校新购置的三维港口与航道仿真平台中,用作学生实习和企业新进员工的培训,采取院校培养、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培训和远程教育并举的培养方式,构建纵向多样化、横向合理化的多层次工科人才教育体系。
6. 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校长兼任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兼任副院长。制定并实施《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建立教务处为主导、二级学院为主体的三级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构建了三级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新创业拓展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实习课程。同时,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成果孵化平台。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依托学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江苏省技术转移中心和中小企业海洋生物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国家级和省级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成立注册模拟公司、实战营销和实体运营平台。与企业携手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技能,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孵化模式,探索建立院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孵化模式。学校明年设立100多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启动基金,通过项目资助、赛事奖励、专项支持和重点帮扶等方式,积极筹措科研孵化和成果转化资金,支持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孵化优秀创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