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
 
更新日期:2019-07-19   来源:环渤海经济瞭望   浏览次数:21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创建和发展始终伴随创新的身影。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西欧,当时的英法德等国家即将实现工业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创建和发展始终伴随创新的身影。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西欧,当时的英法德等国家即将实现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空前繁荣,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创建的时代正是一个充满创新思维的时代。创新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支撑下,经济不断得到迅速的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升促进了新工人阶级的诞生与发展。在这时,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背后无法避免的矛盾,他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发现资本的逐利性只能带来无止尽的压榨和剥削。他意识到,资本主义不能带来全人类的解放,基于这样的判断,马克思在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思想,逐渐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毅然决然的投身到共产主义事业中。可以见得,创新推进了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思想的进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正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成果之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创新,正因如此,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也要牢牢把握创新内涵,将创新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当中。
(二)社会矛盾变化呼唤创新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奋斗史也是一部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演变史。在建立新政权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地主阶级以及国民党残余势力间的斗争;过渡时期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时期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下,经过中国人民在共产党人领导的艰苦奋斗,我国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经济基础改变的条件下,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由“不满足”转向层次上的“不平衡”和程度上的“不充分”这既是对我们过去成绩的肯定,同时也对将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必然要求,只有始终用创新的眼光看问题,才能够正确把握时代基调,明确奋斗目标,确定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制定正确的发展方略。变革不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而是由主观思想决定。拥有创新精神,才能发现问题,迈出打破常规的一步。新时代下,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的变化,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加快产业升级、完善分配制度,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仗。
(三)国家和社会需要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其理论基础也是以欧洲社会为研究对象所创建,并不完全符合我们的发展国情。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来到中国为我所用,除了其本身的先进性、科学性,还因为我们用创新的眼光,以中国问题为核心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化改造,使其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的过程也正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结合,并二次创新的过程。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已经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阐述了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报告全文中,关于经济的高频词汇里,提到改革69次,创新59次,人才14次。“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实践没有止境, 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 不断认识规律,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001)]]创新之路永无止境,我们要将创新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从思想上创新,更要从实践中不断创新。
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也是现实国情的客观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短缺,土地、森林、水、石油、金属矿产等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使14亿人口普遍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变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增长的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 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我国虽然已经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在出口贸易中,44%的出口产品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8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50%以上也是来自加工贸易。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只能是为跨国公司做代工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只能获得微小的利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购置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和零部件,30%以上需要进口。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军事是当代科学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科技强军是新时期我国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面临着西方军事工业发达国家严密的技术封锁,即使花钱,也买不来国防现代化,只能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
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依靠创新,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也只有依靠创新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加快实现民族复兴,提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认识创新必要性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

下一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