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追本溯源:志愿精神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特质的内在契合
 
更新日期:2019-07-19   来源: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17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志愿精神这个词,一方面表达志愿服务实践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体现了青年志愿服务的意义及志愿者的人格品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中国

 
“志愿精神”这个词,一方面表达志愿服务实践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体现了青年志愿服务的意义及志愿者的人格品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中被定义为“基于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利他情怀,自愿的、不为报酬地自觉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其所体现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品质与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特质具有内在契合性。
(一)志愿精神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在追求。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但要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要坚定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勇于奉献的精神。“志愿”这两个字表达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内在精神,更是强调个体对于整体的责任和义务,要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服务人民和社会中彰显个人价值追求,完成对社会的贡献。其体现的志愿精神从微观层面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等价值观不谋而合。
(二)志愿精神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道德追求。志愿精神倡导“助人自助”的互惠理念,即志愿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身心成长和个人发展。比如在参加爱心支教、扶贫济困、助老帮残、灾难救援及支援西部等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通过自己所学专业及技能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将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可和鼓励,体验志愿服务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这种将自我内在需求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理念“并不是对志愿服务经典理念的消解,而是经典理念在变化的时代和变化的社会生活中的再度凝聚和张扬”,这也正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弘扬的“助人中自助,自助中助人”道德追求。
(三)志愿精神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特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属性。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作为理论与现实生活间的一座桥梁,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一具体的志愿实践过程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但可以检验自己所学成果,检验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与否,还可以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方法,不断锤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促进个人发展。所以,志愿精神引导的是一种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追本溯源:志愿精神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特质的内在契合

下一篇: 追本溯源:志愿精神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特质的内在契合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