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思想多元化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高校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年纪轻、社会阅历浅,求知欲强、可塑性大等特点,思想的激进和跳跃很容易有失偏颇,传统的说教灌输方式明显显得苍白无力,而志愿精神搭载的志愿实践这一载体,用实际行动实现自我成长和社会尽责的统一,其凸显的价值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意义不言而喻。
(一)弘扬志愿精神,有利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是帮助高校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积极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参加到志愿服务中来,如寒暑假“三下乡”、“西部计划”及各类大型赛事等志愿活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或事,让他们不仅感知社会、锤炼自我,受到教育、长了才干,还能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情感,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期许,从而明确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所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无形中“植入”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志愿服务过程也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激发自身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更加坚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信念,这对一个人价值取向及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弘扬志愿精神,有利于青年马克主义者提高自身素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良好的思想素养和实践能力是高校“青马工程”培养的目标所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高校青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奠定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高校青年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这对他们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很大作用。实践证明,在大学期间没有参加任何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远比不过那些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青年学生。因此,高校应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以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培养目标,制定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计划,使青年志愿活动与高校“青马工程”培养工作相得益彰。
(三)弘扬志愿精神,有利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时代先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首当其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宏观和微观上也对社会的建设和人的价值观塑造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和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将‘形而上’的核心价值观与‘形而下’的具体实践有机融合”,这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的诠释和最好的外在表达。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观需要弘扬志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