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路径选择:志愿精神融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过程
 
更新日期:2019-07-19   来源: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19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高校作为青马工程实施最大义务的承担者,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应当教给青年什么,真正想无愧于共产主义青年称号的青年应当怎样学习,以

 
高校作为“青马工程”实施最大义务的承担者,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应当教给青年什么,真正想无愧于共产主义青年称号的青年应当怎样学习,以及应当如何培养青年,使他们能够彻底完成我们已经开始的事业。”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传承志愿精神,坚持与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作为实施“青马工程”的主体,高校要发挥第一、第二课堂的“渠道效益”,让高校青年深刻领会“志愿精神”的思想真谛,达成潜移默化的接受效果。首先,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利用课堂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解志愿精神,用现实中先进典型的志愿服务事迹,引导高校青年正确理解和把握住志愿精神的核心理念与精神品质。其次,坚持志愿精神与高校团校、党校和社团理论学习相结合,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开展针对性的主题研讨、辩论演讲等活动,如针对“新时代要不要坚持‘志愿精神’”等问题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对志愿精神价值内涵的理解、认同,使他们养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打下理论基础。
(二)弘扬志愿精神,坚持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优良品质。首先,弘扬志愿精神,要开展各类有意义的校内校外文化活动。高校可以通过校院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组织等载体,开展各类助残帮困、寒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对志愿精神达成理解和升华。开展评选志愿服务之星、录制志愿服务典型案例的微电影、导演志愿服务典型的舞台剧等活动,努力把志愿精神贯彻在具体的文化活动实践当中,促使高校青年在喜闻乐见的表达中理解志愿精神,形成情感认同,进而达成潜移默化的培育。其次,当前“90 后”、“00”后是“青马工程”培养的主力军,根据其特点,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将互联网和手机端作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各类网络平台推介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线下和线上良性互动,营造人人志愿的良好氛围,推动志愿精神的不断传播,促成高校青年成功转变为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融入志愿精神,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践行机制。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要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但需要高校各种途径的积极引导,更需要尊重青年个人的主体性,发挥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将志愿精神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必由之举,其效果是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志愿精神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要想被高校青年所认同并内化为思想,再外化到具体的行动中,必须经历认知、认同、践行、坚守这几个阶段。因此,志愿精神融入高校“青马工程”必须充分考虑高校青年的认知方式和程度,要研究他们接受志愿精神的心理和思维特点,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搭载各类有效活动载体,让志愿精神走进高校青年的心灵,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合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路径选择:志愿精神融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过程

下一篇: 路径选择:志愿精神融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过程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